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几个细节

2016年09月01日 10:25 | 作者:梁向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答卷的题目就叫‘结论’”

朱德讲话后,趁着落日的余晖,摄影家吴印咸提议大家一起照一张合影,毛泽东欣然同意。合影时并没有专门安排座次,前排坐小马扎,二排坐长凳,三排站着,四排站在长凳上,五排六排站到会议室外狭窄的台阶上,100多人的合影照就这么随便坐、随便站,没有严格的领导群众之分,谁愿意坐前排中央位置也都可以。

毛泽东先坐下招呼大家,环顾四周问:“丁玲在哪里?”看见丁玲坐在前排靠中的朱老总身边,这才放心地坐下,还笑着开了一句玩笑:“对嘛,照相坐前一点,不要明年再写《三八节有感》了!(即丁玲1942年3月9日刊发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一篇杂文,后受到批判。)”

吴印咸的相机镜头很小,胶卷也已过期多年。为了确保拍摄效果,他就先从前侧方向拍了一张,后又从正面用三张底片拍了接片,这才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留下这份弥足珍贵的合影照。

参加合影的文艺家回忆,在拍照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两件趣事。一件是吴印咸要按下快门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条狗闯入镜头。毛泽东站起来,一边轰狗,一边对康生喊:“康生,管好你的狗!”人们都笑起来,康生任部长的中央社会部就是负责抓特务、抓“走狗”的。另一件是正在拍侧面照时,坐在第一排的刘白羽个子大、身体重,一不小心把马扎给压塌了,仰面朝天,引得人们一阵哄笑,眼光都转向他。自己带相机站在一旁的摄影师郑景康按下快门,抢拍下这个场面,留下了座谈会合影的另外一个版本。

晚饭后,由毛泽东作结论。由于人数增加,会址只好改在中央办公厅小楼外的院子里。工作人员用3根木棍架起一个三角形支架,悬挂上煤气灯。在煤气灯下,毛泽东手拿一叠写有毛笔字提纲的白纸,开始用他那柔绵细长的湖南腔抑扬顿挫地说:“同志们,座谈会开了三次,开得很好,可惜座位太少了,下次多做几把椅子,请你们来坐。我对文艺是小学生,是门外汉,向同志们学习了很多。前两次是我出题目,大家做文章。今天是考我一考,大家出题目,要我做文章。我就答一下,看能不能及格?我答卷的题目就叫‘结论’。”

毛泽东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说这是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他还阐述了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在“结论”中,毛泽东还根据他先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三次座谈会上与会者的发言,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八种观点。

毛泽东在讲话中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毛泽东在讲话时,手头只有一份简单的提纲。根据参加会议的姚时晓回忆,吃晚饭的时候,他看见毛泽东还坐在自己窑洞前的石桌旁删改提纲。另据参加会议的罗工柳回忆,他个子小,当时就坐在临时摆放的小讲桌边,听到毛泽东拿出提纲时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哎呀,这个文章难做啊。”那时延安没有录音设备,会议设立了速记组,详细地记录下了毛泽东的讲话全文和每个人的发言。

编辑:秦云

1 2 3 4 5 6 7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 毛泽东 梁向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