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打造“文化+科技”新样本

2016年09月05日 08:35 | 作者:刘修兵 孟欣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18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通过文化部验收

“文化+科技”已成当前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和重要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也成为文化工作者的自觉。日前,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两大类共18个项目通过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验收,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科研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进入落地阶段,为支撑、提升和引领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典范和样本。

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与制作的织锦作品《落基山风光》

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与制作的织锦作品《落基山风光》

18个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通过验收的18个项目,包括“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古籍修复知识网络系统”“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传播渠道建设”等6个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平台与传播体系建设”“朝鲜族民俗文化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地方戏曲高校传承创新工程”等12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内容涉及舞台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传统工艺等领域,既有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体制创新,也包括针对某一领域的资源集成和技术改进。特别是,许多项目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思路,解决文化发展领域亟待突破的热点和难点。例如,由湖北省文化厅申报、湖北大学负责完成的“地方戏曲高校传承创新工程”紧抓当下传承民族戏曲,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工作重点,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借助新媒体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戏曲在高校传播的立体效应,创新“戏曲进校园”的文化模式,为各地“戏曲进校园”工作提供了范式。由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完成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传播渠道建设”构成了“一点通”乡村公共电脑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平台,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记者发现,此次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单位,除了各级文化厅局及相关单位,还包括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科技企业,这些科研“生力军”在政府的引导下聚集在一起,共同促进先进技术向文化领域转移应用、推动文化行业转型升级。此外,许多项目紧抓“产学研”结合,关注科研成果的落地与转化,打造特有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品牌。如甘肃省文化厅申报、兰州交通大学负责实施的“‘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平台与传播体系建设”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创立了“兰生染缬”注册品牌,积极拓展旗下产品线,并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丝绸之路染缬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哥窑青瓷借科技“重现生机”

在通过验收的18个项目中,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尤受关注,获得验收专家的好评。 “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哥窑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因生产黑胎青瓷而留名于世。“目前关于古代黑胎青瓷研究分析内容较少,对现代黑胎青瓷恢复烧制工艺的研究更少,不利于当下青瓷技术的发展。”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负责单位、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挖掘利用当地矿藏的胎、釉料配制技术,结合现代先进工艺设备,对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烧制工艺的恢复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研究单位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技术,对其胎、釉进行化学组成分析,还原并改良了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外观特征相近的坯料配方。“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薄胎厚釉,釉比胎厚,因此施釉工艺尤为关键。我们采用多次施釉法,包括浸釉与喷釉两部分,运用梭式窑缓慢烧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烧制出釉色将铁胎黑色质地全面覆盖,釉面温润类玉、细腻雅致的青瓷。

通过探索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技艺,研究单位提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青瓷科研方法与实验方法。此外,复烧的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极大满足了社会文化需求。“该工艺已能够应用到实践生产,每年可生产100余件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精品,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上缴税收约100万元,起到了引领青瓷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关负责人说。

传统织锦工艺实现数字化

丝绸织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审美。然而当下,各种新型纺织工艺不断涌现,传统丝织工艺品却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品种变化少、生产周期长、精致程度低等原因,逐渐成为缺乏创新、工艺落后、题材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产品。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力图搭建一个现代织锦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平台,在织锦的工艺技术、形式内容、传播手段与营销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我们通过改进传统织锦工艺,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丰富了织锦艺术的表现力和产品品质。”该项目承担者、浙江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介绍,传统织锦工艺只能表现20多种颜色,运用数字技术的织锦则可以表现近千种颜色;在工艺精细度上,也由传统的每平方英寸不超过300根提高到600根以上,组织结构变化扩展2倍以上。同时,大量开发运用现代绘画艺术内容和视觉设计,在同一织物上既表现出手工织锦工艺的灵活多变,又可表现计算机设计形成的交织色彩效果。“该项目首次实现了中国传统织锦的数字化设计与制作,使传统工艺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科技手段下获得有效发展,织锦工艺的技术水平也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他说。

此外,该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织锦营销模式,将生产既定规格和题材产品,转变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数字化制造的现代文化商品创作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与现代图文信息技术的对接,接收客户的个性化设计与定制需求,并且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定制交货。”有关负责人介绍,在2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该技术研发了旅游纪念品、织锦唐卡、艺术衍生品、服饰旗袍、家居装饰用品5个类别的系列产品200余种。同时,初步形成一个具有年均开发新品种100种,年产织锦工艺品10万件能力的数字化生产线。据了解,相关产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两次被选为国礼,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工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转型和升级探索了有效的路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化 织锦 项目 青瓷 工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