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闫丽:古书画在她手中重生

2016年09月05日 16:31 | 作者:王琪鹏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微生物硕士闫丽怎么也想不到,她的工作会和古丝织品、古书画打交道。来到首都博物馆工作后,闫丽用所学的专长,为文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闫丽

闫丽

2007年7月,闫丽被派往江西东周墓考古现场做样品采集、出土丝织品整理等工作。闫丽看到,精美的丝织品出土不久便会自然风化,让人扼腕叹息。

回到北京后,闫丽对这次难得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她发现对于刚出土的丝织品文物,往往是十几个人用细小的棉签一点点擦拭,时间长效果却不理想,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些丝织文物由于尸体腐烂等原因,表面会被血渍污染,某些出土丝织文物表面存在硫酸钙结晶盐,去除难度很大。很多精美的文物,因为没有很好的清理和保护方法而难以展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用微生物分解血渍和结晶盐,成了她为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

有了思路,闫丽一头扎进了微生物实验室。120小时一个周期的微生物培养,为了不间断的观察,她经常周末加班,加班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闫丽家住通州东六环,而首博在西二环外,同事们都戏称闫丽是个跨越“八环”来上班的“女汉子”。

但是,文物是不能用来做实验的。为了掌握准确的实验数据,闫丽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她将大白鼠用丝织品包裹埋入地下,模拟墓葬丝织品,经历一个盛夏后,再将丝织品取回实验室分析。

2010年,闫丽的微生物清除血渍法终于成功了,仅仅进行几分钟的无动力浸泡,血渍就会消除,这表明微生物清洗文物不仅可行,而且高效。

紧接着,闫丽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揭展技术中来。揭展是古书画保护的最关键环节。书画的性命,全在于揭,一个不小心,对一幅古书画来说就是灭顶之灾。闫丽通过无数次实验,开发出了生物揭展技术,即使是非专业人员都可以轻易揭开使画心完好无损,简单而安全。

这一技术,成为保护古书画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困扰书画修复百年的难题。目前已经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文物单位开始在书画揭展的实际工作中试用。

2010年至今,闫丽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今年,她还获得了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我是文物圈儿里难得会生物的,生物圈儿里罕见的文物人,所以我就出成绩了。”闫丽打趣道,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文物保护,了解了每一件文物的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她工作的真正意义。记者 王琪鹏 文并图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闫丽 古书画 首都博物馆 文物保护 考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