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赵朴初的“惜福书法”

2016年09月15日 08:54 | 作者:孙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两年来,多次看到赵朴初先生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相比之下,大幅的作品并不多,反而是一些“巴掌”大的小幅书法不少。这些作品大抵是赵朴老晚年所书,由其亲属提供,无上款,字体也小,内容大多是一些恒世金言,字字珠玑,非常惹人喜爱,在收藏市场上价值不菲。

赵朴初像

赵朴初像

赵朴初题“修身养性”

赵朴初题“修身养性”

赵朴初致净慧法师手札

赵朴初致净慧法师手札

有几次,朋友问我:“赵朴老写得一手如此俊秀的书法,为何却写在这些支离破碎的小纸片上?显得十分小气,像他这样的人,难道还缺少宣纸不成?”

这个问题当然不成立。赵朴老的晚年,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以他这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威望,说他因为缺少宣纸而常写“巴掌”大的小幅书法,实在勉强。而且,赵朴老是安徽人,他的老家历来是中国出产宣纸最负盛名的地方。中国人自古讲究礼尚往来,故乡人来京探望,以纸为礼,也是常有的事。

话说至此,想起一事。大约近30年前,外地有家杂志要创刊,主编是我的朋友,想请赵朴老题写刊名。我就把朋友的来信和他们单位的介绍信,一股脑儿转呈给朴老。

一周以后,朴老托人转交给我一封信,打开来一看,是两叶小纸,尺寸均如褡裢火烧般大小。纸上就是朴老为刊物题写的刊名,一横一竖两幅。当时电脑并未普及,朴老之所以写一横一竖两幅字,目的是供对方选用。

我当时私下确有些疑虑,心想,朴老您既然愿意题写刊名,为何要弄得这般窘迫?我那位主编朋友是位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信佛的人,一见朴老这字,如获至宝。我见他拿着信,手在颤抖,哆哆嗦嗦说:“太好了,太好了,简直妙不可言!”我有点歉疚地说:“这字实在太小。”我朋友说:“无碍无碍,这是老人家惜福!”

听了他的话,我内心一颤。至此,我才慢慢懂得佛教徒惜福的用心。赵朴老写就数量如此丰富的“巴掌”大小书法,原因正是他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凡事讲惜福,不愿铺张浪费。正所谓“惜食惜衣并非惜财,缘自惜福”。所以,我就把朴老这些小幅作品,称之为“惜福书法”。

赵朴老非常敬佩他的前辈佛教大师李叔同。李叔同是这样写自己与惜福的结缘。他说:“七岁时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儿也不知道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纸张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从此之后,李叔同说自己:“凡是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都会十分注意,哪怕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说明惜福的思想是中国人的传统,尤其是在佛教徒的内心,是一种修行,对自己的生命具有不凡的意义。

我认识赵朴老的生活秘书景伟先生也有20多年了,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赵朴老晚年的生活细节。

关于这些“惜福书法”,景伟兄说:朴老晚年极为简朴。他写书法,尺幅都不大,一张整纸要派好多用场。那些裁减下来的零碎边角,朴老从来不舍得丢弃,另存一边。闲暇之际,他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小字,朴老就把它们放在桌上,或者夹在书里,医院和家里,到处都有。人家来看望朴老,求其墨宝,他就随手相赠。朴老自己虽然没有生育孩子,可是他和夫人都喜欢孩子。有时人家带小孩子来,朴老就会主动赠送,以资留念。

景伟说:朴老晚年,极少写大字,如碗口大的字已是罕见。这类书法小品,都是极精的警句,关乎修为,有益人生。而且,当时人们家居条件有限,这样的小字装裱起来,十分适合楼房居室的布置。

如今的收藏家们,视这些“惜福书法”为寒酸。究其原因,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极大的提高,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壮举!但是,有些人的思想也浮夸起来,其修为意识尽失,显现出赤裸裸的暴发户心态。比如收藏界对繁琐奢华风格的膜拜,对亿元天价拍品不加思考的追捧,就是一例。

朴老的“惜福书法”,正体现出他在世修为的精神。这种哲学意识,不仅符合人类绿色生态发展的思想,理应属于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部分,也反映出新旧两代人精神境界的差距。文/孙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赵朴初 惜福书法 收藏市场 书法 宣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