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红头文件白话版” 政策才不白忙活

2016年09月18日 14:06 | 作者:丁慎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政府机关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严谨让群众觉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即将“官话”翻译成“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9月16日新华网)

“红头文件”必须严谨,不能产生歧义,这是宗旨。但它和通俗易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一些“红头文件”之所以让群众觉得云山雾罩,高高在上而不接地气,就在于在起草文件者心中,文件是给各部门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读懂读不懂没有关系,领导怎么说,群众怎么听就是了。如果说,在老百姓看不到文件的年代,这种思维还情有可原,那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一再强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如果“红头文件”还是让人看不懂,则既是水平问题,更是作风问题。

遗憾的是,当前一些机关部门的政策宣传工作仍习惯于 “红头文件一发了事”,不善于对接受对象作更多的换位思考,语言生硬,形式呆板,对政策内容不作解读,基层群众很难接受,听不进去。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政府部门的政策宣传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都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头文件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政策,需要直面社会公众,理应做到文从字顺、简洁明快、逻辑严谨、通俗易懂,至少让中等文化以上程度者起码能够看明白。如上世纪40年代中央政府制定的土地改革基本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被编成快板走村串户进行广泛宣传,做到了妇孺能懂。可惜到了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红头文件“专业性”似乎越来越强,大众性、普及性越来越差。

一项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政策,大家普遍读不懂,其后果只可能是政策解释权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百姓既无法明晰自身权利实现的路径,更无力监督政策是否得到落实。

很多公文专家在讲课中都爱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诗的例子———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中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我们的红头文件制定者都应该向白居易学习,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将文本交给群众推敲,看大家能否看懂,如果看不懂,不妨下些力气,改到大家能懂为止。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注重创新探索,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讲透彻讲明白,找准政策内容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小处入手,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 将“官话版”翻译成“白话版”,把国家大事转换成群众的身边事,就近就地为群众说故事、讲政策,让党的声音直达群众心灵。这种“接地气”的政策宣传自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听得懂、看得明、能接受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像河南这样来对待“红头文件”。(丁慎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河南 红头文件白话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