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将为时代创作的传统延续下去

2016年09月20日 10:05 | 作者:王雨檬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今年适逢著名画家、教育家伍必端90寿辰,中央美术学院特举办“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 ,向这位人民艺术家表达深深的敬意,并寄望于美院学子——

将为时代创作的传统延续下去

列宁与中国志愿战士(麻胶版画)  伍必端

列宁与中国志愿战士(麻胶版画) 伍必端

风吹草低见牛羊(纸本彩墨)  伍必端

风吹草低见牛羊(纸本彩墨) 伍必端

近日,薪火相传的情景真实地呈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二层展厅中,老中青三代观众云集于此:耄耋之年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握手言欢;中年画家们向昔日师长的培育之恩表达感谢;美院的莘莘学子则赶来一睹“师爷”的风采。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重要推进人,艺术名家伍必端将近70年的光阴献给了中国版画创作和教育事业。今年适逢伍老90寿辰,中央美术学院专门举办了“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 ,以此向这位人民艺术家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展览也纳入“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展览,将展出至9月25日。

以小见大,杂而出彩

提到伍必端,美术界都知道他是一位全能型“杂家” 。版画、水彩甚至漫画、插画,他样样精通,展厅内200余件版画、彩墨、油画、漫画、速写、文字插图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也印证了他阅历丰富的艺术人生,从“投身革命”到“抗美援朝” ,从“教学下乡”到“留学苏联” ,展览的前四部分以时间为序呈现了伍必端这一路走来对祖国文艺事业的奉献。诚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所言,“正是这样一位杂家,满怀着对国家的恩情、对艺术的热爱,虽无鸿篇巨制,然则以小见大,杂而出彩,在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上,为我们呈现着一位平实朴素的人民艺术家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 ”

伍必端的创作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更出自祖国的需要。青少年时期,伍必端就有着极其不寻常的经历,他被选调到重庆上清寺中共代表团办事处,与周恩来、邓颖超朝夕相处,为政治协商会议做准备。1949年,随军进驻天津的伍必端又根据新的革命需要,在《天津画报》上集中创作了大量漫画和宣传画,为迎接全国解放积极地进行宣传工作。次年,刚刚入职中央美术学院的伍必端,为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个赴朝鲜战场的战地记者。

他在朝鲜战场采访了3个多月,画了大量速写,内容几乎涵盖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所有场面。展厅中的作品《枪在这儿》画的就是一名美国士兵投降后,两只手一直不敢放下来,原因是怕志愿军误以为他去取枪,会被一枪打死,所以举起的一只手一直指着下面的衣服口袋,嘴里讲着“枪在这儿” 。 《人民日报》当时发表了这幅速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数十年后,还时常有人向他提及这幅作品。相隔不远的作品《国内送来的慰问品》则生动地记录了炊事员冒着枪林弹雨将食物送到前沿阵地士兵手中的画面,遇到拿不了饭碗的士兵,炊事员就像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喂着吃。这些直接从朝鲜战场观察写生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鼓舞了人民必胜的信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伍必端又带领各届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下厂下乡体验生活,在山西太原、河北小冶陶村、陕西户县等地,都留下了他与学生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的身影。即使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中,他仍然坚持教学写生。其间有3年时间,伍必端带着丰富中国版画版种的嘱托赴苏联深造,重点学习铜版、石版、纸版、麻胶版等各个版种的制作技法。留苏归来,伍必端带回的不仅仅是各个版种的制作技术,还将列宾美术学院版画系全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版画系基本设施清单等资料悉数交给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作为参考,同时将自己收集、苏联友人赠送的百余件苏联版画展出、出版,并捐赠给国家。笔耕不辍的伍老用刻刀和画笔记录了时代的演变与繁荣,如今,伍老及其夫人将展览中的近200件作品再次无偿捐献给中央美术学院,捐献给国家,在众人的掌声中,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就是给美院捐献了一批资料。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作为艺术上的‘多面手’ ,伍必端构筑了丰富的艺术创作世界,无论是版画、素描还是插画、速写、彩墨,他在艺术上的特质也是非常鲜明的。从他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涉猎探索和运用就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热爱。在真实的生活感受之上,他一直坚持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以新颖的视角进行画面的经营。 ”

关切社会现实的集体意识

徐冰是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也是伍必端的学生,求学过程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伍必端先生的艺术创作是和整个民族的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的,紧随时代历程。他的创作是为民族和国家代言,在有限的艺术创作空间内,他将艺术推向极致,但同时又对生活、对艺术保有激情。 ”从展览的后三部分“致业版画”“文学插图”“彩墨我心”中,观众更容易感受到伍必端的这份激情和用笔的从心所欲,尤其是描绘葵花地的那几幅作品,连伍必端自己都调侃道:“我觉得都不像我的画了呢” 。应日本收藏家之邀创作的四联屏风的草图《未完成的荷》 ,描绘了朦胧晨雾中的荷花,淡雅清净,而他选择荷花作为创作题材的初衷,就是取自“荷”与“和”的谐音,表达了自己对世界早日和平的渴望。

回想自己的创作历程,伍必端最喜欢的就是到各地去写生的日子,尤其是1973年到1979年两次去长江三峡写生,“那时我的思想很自由,没有任何束缚,只有大自然与我,我用全部的感情和身心去体验它,试着用各种绘画的技巧去描绘它。经过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清清楚楚看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但无论怎么说,艺术创作至少要让老百姓看懂,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应该对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尤其对青年学子更要有一种责任感。 ”虽然腿脚大不如从前,有些蹒跚,但他还是不忘扶着讲台,为所有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范迪安说:“从伍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种关切社会、关切现实的集体意识,在中国年轻一代看来这是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选择,而在当时这就是那个面临社会转型的时代的文化事业的需要。 ”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时代创作 传统延续 伍必端 美院学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