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史前遗珍:墓葬殉狗 守卫墓主

2016年09月28日 15:10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M32平面图M32平面图

在《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花厅墓地大多数墓用猪或狗随葬。”这篇文章所要关注的便是花厅墓地的殉狗现象。纵观整个花厅 墓地,殉狗的墓葬集中出现于北部墓区。该现象普遍见于高、中、低级墓葬之中。花厅墓地的文化属性较为复杂,它是北临的大汶口文化与南来的良渚文化交融共生 的产物。因此,其文化面貌涵盖上述两类文化,而殉狗便是鲜明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较为流行随葬狗的习俗,在该习俗中:狗均为整只,位于死者腿侧的位置。殉狗这一葬俗流行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虽然猪、狗曾并行使用过一段时间,但在其后猪便成为殉牲的主角。

狗的历史颇为悠久。狼向狗的演化发生于距今31700年,其证据便为比利时境内Goyet Cave遗址出土的个体,其吻部明显短于狼类。鉴于狼与狗在早期阶段区别不大,直至距今14000年才在俄罗斯西部发现特征较为明确的狗类案例。

2016年6月,《Science》公布最新的狗类起源研究结果:虽然目前狗类的具体起源地尚不明朗,但已确知,欧亚大陆东西两部的狗分别由不同种属的 狼群演化而成,是为两类。而根据古人类学家WittRipan Malhi与Kelsey Witt的研究,狗和人类的关系已维系长达1.1万年至1.6 万年,在共生的环境中,人类为狗提供稳定的居所与食物来源,而狗则担当着护卫、狩猎、托运甚至食用的功能。

作为古代重要家畜的狗,在中国境内最早见于距今约7000至9500年的中原地区,以贾湖、裴李岗、磁山等遗址为代表。墓葬殉狗的情况在大汶口文化早期颇为盛行。山东长岛陀矶岛龙山文化墓地发现埋有整狗的坑;在其后的二里头文化阶段,殉狗现象却渐趋减少。  

在两周,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孔子守礼葬狗所体现的仁义理念为世人传为佳话。孔子曾让子贡为其埋葬一条看门狗,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 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此事并见于《孔子家语·曲孔·子夏 问》与《礼记·檀弓下》。句读之间充盈着怜悯与仁义之词,足见彼时古人已与狗等动物形成了颇为紧密的羁绊。《礼记·王制》载:“士无故不杀犬豕。”《礼 记·曲礼》曰:“凡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犬曰羹献。”足见狗的地位并不局限于家畜,已然成为祭祀的重要组成成分。

就殉狗的功能而言,诸家众说纷纭。《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报告中认为墓葬殉狗具有守卫墓主之功能,黄展岳、唐云明、赵芝荃、杨华等人赞同此说。该现象或是 为墓主人把守“黄泉”路入口或阴阳两界通道。许进雄更偏向于认为狗的存在对于墓主有陪伴作用。王志友则提出其具有宁四方、正方位的功能。本人认为,据文献 可知,既然狗在祭祀活动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可见其具备通灵之作用,可谓先祖表达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崇拜的媒介,殉狗可能具有参透天地与神灵相往来的作用。

编辑:陈佳

关键词:史前遗珍 墓葬殉狗 守卫墓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