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立足实际求实效

2016年09月28日 15:59 | 作者:犁一平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推进扶贫攻坚,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欣喜之际,也要冷静地看到,个别地方的扶贫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发展产业上,要防止一哄而上。在农村,发展产业是脱贫的重要路径,也是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贫困户掌握了熟练的种养业办法,获得了有效的“造血”机能,脱贫致富自然水到渠成。不过,发展产业必须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与市场环境结合,不能盲目发展;二是与农村实际结合,不能空中楼阁。

有些基层干部,并非不懂这些道理。但具体工作中,“比、学、赶、超”的“政绩”驱使,常常使之急功近利、头脑发热,不经细致的调查论证,便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甚至把扶贫举措变成了“行政强迫”。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贫困户的个人意愿,而且带来很大的市场风险,一旦销路不畅,很可能增产不增收,导致贫困群众的埋怨。还有个别干部,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希望有“政绩工程”,于是搞“大手笔”: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集中发展某项产业。其结果,往往造成局部的“产能过剩”,或者“谷贱伤害”,或者“卖不出去”,最终劳民伤财,使扶贫变成了“折腾”。

还有,“捆绑扶贫”有名无实。一些贫困户,既没有文化知识,也缺乏相应技能,对发展产业更是一窍不通。为此,一些地方积极推行“大户+小户”的“捆绑扶贫”方式。因为有的贫困户拿到扶贫贷款,往往不知如何使用,同时,一些大户则为缺少发展资金而发愁,将二者捆绑起来,把扶贫贷款向有经营能力的大户集中,贫困户则凭借股份获取稳定回报,无疑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这种“捆绑”方式,必须建立在双方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也并非能够普遍复制。

有的地方,强行搞“拉郎配”。没有“大户”,便“矮子里面拔高子”,不缺资金,也要强行“集中”。这样的做法,两边都不情愿,未必能以“大”带“小”,真正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个别地方“捆绑扶贫”缺乏有效监督,扶贫资金进了大户的“口袋”以后,实际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多少利益,甚至导致“帮人掏了穷人的腰包”。这种结果,显然与扶贫目标背道而驰。

民间有句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扶贫工作,同样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之内也存在千差万别的现象。因此,真扶贫、扶真贫,必须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否则,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很可能“歪嘴和尚念经”,把好事变成坏事。(犁一平)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实际 实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