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金石文化,更添杭州湖山古韵之美

2016年09月29日 15:11 | 作者:夏琳 |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编者按

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为此,关于杭州的茶文化(西湖龙井)、玉文化(良渚)、金石文化(西泠印社)、丝绸文化等等,作为杭州的历史文化名片,以中英文双语形式编成报纸专版,分发G20与会国家元首。为此,记者对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作了专访,请他就西泠印社与金石文化发表精辟而系统的看法。


北齐皇建元年造像记拓片


全形拓《剔灯图》(僧六舟)


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拓片


金石聚雅,翰墨流芳。“金石学”自宋发端已有千年历史,“金”者铜也,指有铭文的铜器;“石”则多指有文字的石刻,起初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后来不断发展为篆刻、书法、文献、器物、考古、鉴定等学科。

宋人和清人在田野里访碑摹拓,客观上为中国金石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几百年间,这种追求方寸之间分朱布白的微妙意趣,以石为纸、运笔如刀的精湛技艺的篆刻艺术,体现着书法的用笔、绘画的布局、诗词歌赋的文采,逐渐成为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艺术。

“金石篆刻与杭州,本来就有着异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在前几个世纪,杭州就是一座‘印学之城’,金石篆刻蔚然成风,‘西泠八家’前后五代杭州印人领衔清代印坛一百五十多年。金石文化曾经在杭州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如今也应当杭州得到率先的复兴和重振。”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什么是金石文化?

听金石学专家来揭秘金石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直致力于金石学研究的专家,陈振濂告诉记者,金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值得弘扬、传承和振兴。

“金石学”是宋代开始兴起的一门新的学问,但它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了几千年以前的甲骨文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遗留物,其构成“学”是到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李清照这一代。当时的金石学主要是碑刻,很多的文人去访碑,搜集各种资料、青铜器,当时即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记录有大量的碑刻研究的记录,文献记录。还有宋徽宗,对历代青铜器收藏仿制,作为宫廷用器,今天来看都是金石学的一部分,当时叫钟鼎彝器,到元明以后有一定程度的消歇。清代以后,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很多墓志、碑刻、青铜器出图,形成了金石学的第二次兴起。但这次兴起跟欧阳修时代相比,体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清代的乾嘉学派本身就是在清初文字狱的控制之下,那时的文人不敢去做经世济时的学问,都转到考证。文献的考证,上古文化的考证,自然而然就推衍到金石学的青铜器石刻,各种各样的器物,比如礼器食器饮器乐器兵器,建筑用的瓦当,画像石,墓志都出来了。给当时的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施展学术的空间。很多资料可以和《史记》《汉书》等对应,中间最重要的是印章和篆刻,从清代中叶开始非常发达,成为健全的学科分支。到了民国,民间喜欢金石学的很多,官方倡导“西学东渐”,西方的大学体制、学科分类的思维全部进来,金石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它是集合了书法、古文献、古文字、古器物,文学,结合古书画鉴定等很多学科。“金石学”这个内容被分拆到很多学科,但它本身却消亡了,没了。因为它太综合,从“西学东渐”的观念来说不知道归到哪一类,那么干脆就没有了。这个方式使“金石学”化身千万,但它本身作为一个本体没了。这个情况延续了很长时间,当然碑拓技艺承传没有断绝。

重振金石学

金石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与时俱进

陈振濂说,宋代欧阳修的金石学就青铜器、石刻两个大类。后来,“金”的方面,除了兵器、祭器、日用器,比如酒觥酒爵,用的铜镜钱币,也不光是青铜器,而是伸展出同属青铜器时代的其他文物,这个视界就很大了。现在收到一面铜镜,水平好的话那就是个大收获,关于它的研究越来越专业,青铜器里面本身还分礼器、食器、饮器,还有铭文,这些铭文跟古代的历史可以印证。因为它是实物,文献记载可能有错,但它不会有错,因为它就是当时的器物。还牵涉到考古,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哪个层,属于什么朝代,博物馆、收藏,都在里面。这样看来,金石学是一个海纳百川、各种都有的学问。这是金的方面。石的方面,过去讲石碑,其实还有墓志、佛家的造像记,还有摩崖,还有经幢。西泠印社孤山上有华严经塔,就是石刻,都要墨拓。有的石刻艺术性很强,有的也不强,比如西安碑林里的《十三经》是当时皇帝要刻。从东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都是作为儒家典籍的标准版,订讹辩谬,有图书的功用。金石学代替了书籍传播的功能。后来有活字印刷,唐代的时候读书人找了一本抄本,但也可能抄错或漏字,可以去长安、洛阳核对石经文字。最与时俱进的是甲骨文,因为欧阳修直到翁方纲、王澍,他们那时没有见过甲骨文,直到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过去写书法史,一般最早就写到西周东周,再往上就没有材料了。到1899年,整个金石学已经走过两个高峰了,这时忽然发现,还有一个新出土的甲骨文,又是一大批古代资料。这就不止是春秋战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候的殷商甚至更早的夏代。甲骨文的考证又构成了广义金石学的新的分支。这些内容,原来欧阳修等是不知道的,所以说“金石学”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今后可能还有出土,可能会产生新的分支。

“金石文化在现代社会需要重振。”陈振濂进一步阐释道:古印章是实用的,今天被视为艺术。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特色,其实在2008奥运会已经打了一次超级成功的“广告”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中国印,这是中华印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一次华丽的亮相。现在的“金石学”又有新的发展,如接纳甲骨文、陶文。其实它们更古老,但出土与发现比较晚,这个概念还在发展扩大。

回到西泠印社,金石与印章都是一体的。“重振金石学”,在倡导“金石学”时,第一尊重学术与学问,第二注重恢复技艺,它的技艺才是非遗的东西。跟书法、篆刻有关系,从古印章到唐宋的官印,直到民国还有铸印局,铸制大总统印,今天印章也还都在使用。印章作为技艺、学术的承传非常发达,而且已经得到了推广。

陈振濂举了一个例子:2006年以后,“重振金石学”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大家就开始觉得,学术上姑且不论,首先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古代一个碑帖拓本,在拍卖会上原来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现在可以拍高价了。现在一张好的拓片如果有名家题跋,那么价值就很高;市场开始认可,这就是产业发展的空间。

目前对“金石学”的确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证明古代历史记录的合理性,从人到事,到整个历史。第二个是技艺方面,这跟艺术是有关的。比如有人会刻印,有人会拓碑,《汉三老碑》是一个汉代石刻,这不是篆刻家本来要做的事情。比如西泠印社早期的立社宗旨叫“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印学研究是印社的本职,保存金石说明他们有家国人文的情怀,他们觉得文物不能流失到国外,要抢救回来。抢救本应该是文管会博物馆的事,但这是私人筹资抢救的。现在“重振金石学”,我们主要是从恢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先让这些东西保存下来,还要导之以相当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学术的东西生发出来,对我们来说,学术是可以动员很多大学教授来做的;但工匠精神叫谁来做?他是要具备专门技艺的。大学教授不管,西泠印社以前作为艺术社团,也只管创作,也不关心“金石学”中的传统技艺。事实上也没地方好归类。故宫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故宫里只能养几个专业技师负责古迹修复,古代石刻的保护,有小部分人可以做,但形不成气候。技师个人可能技艺造诣很高,行内很有影响,但没有活动平台。今天做“金石学”正是针对此而发,提出进步的目标;另外一个方面,只要我们想“重振”,它本身也在与时俱进。

在杭州 西泠印社使金石文化聚而不散

杭州的金石学,因为有西泠印社使其聚而不散。“为什么我们现在着重于技艺的承传,而不是古史的考订,那是历史系去做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技艺的承传。过去女人的发簪、带钩,拓出来都非常漂亮。古人只要是文人士大夫都用,地下出土,光是刻的只有一件,拓出来有几十件,这就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目前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都是技艺。”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的陈振濂,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和承传金石文化的工作。

据他介绍,到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西泠印社过去是以篆刻刻印为主,在百年社庆以后,西泠印社感受到现代西方色彩的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之下、金石学发展相对缓慢。但相关的一些身怀绝技的工匠,很专业的技能,却无用武之地。因此,西泠印社作为一个社团,提出一个口号叫“重振金石学”。

现在“重振金石学”要做的第一是印章,古印章的学术与历史,有很多的研究;第二是金石拓片的墨拓技术,比如拓碑的乌金拓、蝉翼拓,还有拓印章边款,拓摩崖造像画像石,拓细微的甲骨。第三是依据石刻与拓本的题跋和考证,这既是艺术家的事情又是学者的事情;第四就是特定的青铜彝器全形拓,过去失传了,在“文革”以后直到百年社庆时,全国没有几个人知道,剩下几个老先生也基本不做,会做的也没力气做。西泠印社倡导了碑拓的题跋风气,恢复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技艺,当然还有很多研究。这是我们对“金石学”学科形态的恢复。它可以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是学术,就是史料考证、历史的辨伪,文献讹误的检查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另一方面主要是收藏、鉴定和拓片的技艺承传,这个和学问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高度的技艺熟练,要提倡具有工匠精神。陈振濂解释道:“我们目前的金石学走的不全是学术的道路。学术道路大学历史系文博系会走,古文献学古器物学问他们都会做。我们选择的道路就是不重复他们的做法,错位发展。但是金石学我想要是倡导起来的话,就从技艺传承这个点开始起步,从物质技术开始,拓片,青铜器,篆刻,古印。今天我们做的金石学是一个阶段,但是没有这个阶段的支撑,大家可能老早就忘了。”

金石学有两个高峰,一个宋代,一个清代中期,它形成巨大的学术王国。它里面有很多文字内容与物质技术形态,可以印证历史、人物、修订正史之不足。陈振濂告诉记者,西泠印社在8年前,开过一个“重振金石学”的学术研讨会,出过两本书,有很多关于金石学的。我们现在提倡金石学,每一年都会提出好的收藏、拓片拿出来做展览,呈现的是一个大的金石文化理念。

编辑:陈佳

关键词:金石文化 更添杭州湖山 古韵之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