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舞狮将后继无人

2016年10月09日 16:51 | 作者:刘建梅 姚强 | 来源:贵州都市报
分享到: 

近日,来到务川县九天母石寨看到,一头“雄狮”在10多米高的桌台上,上蹿下跳,动作敏捷,引来游人惊叹与阵阵掌声。这是务川仡佬族的高台舞狮,已有200多年历史,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动作危险难度大,又赚不到钱,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出现传承难的问题。


t0153bdefead8f6d604


200余年的高台舞狮

仡佬族的高台舞狮至今200多年历史,传统动作有五十余个,如“太公钓鱼”、“黄鹰展翅”、“宝塔冲天”、“猴子捞月”、“下岩摘桃”等。

演出前,一般用六七张大桌子叠高台,最多可叠十二台,最上一张桌子倒放,整个高台一般7至10米,最高12米,演出一般12人。表演中,伴奏有唢呐、大鼓、小鼓、钵、马锣等,调子有过街调、龙灯头、金鹿声等,完成一台完整的表演通常需要3小时左右。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务川县丰乐、大坪、镇南、涪洋等乡镇很流行。2007年5月,贵州省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轻人不愿意学

目前,泥高乡罗家湾高台舞狮班熟悉演技的只有3人,今年50多岁的罗仕海、曾正奎已不适合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只能做一些吹唢呐、敲锣打鼓的活。50岁的罗贤康既是主角,也是传艺的师傅,还活跃在舞台上。

罗贤康说,由于表演动作危险、难度极高,加上赚不到钱,村寨里的年轻人或一些表演者纷纷外出打工,高台舞狮陷入后继乏人的绝境。

罗仕海说,高台舞狮在泥高乡已传承了8代人,演出上千场,“学表演高台舞狮,是对祖宗的一个纪念。”据称,尽管高台舞狮表演没有任何保险措施,20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用旅游促非遗发展传承

去年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和《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去务川采风时,观看了高台舞狮演出后赞叹道:“仡佬人小、巧、灵、险的高台舞狮,是云贵高原的奇观。”

“高台舞狮传承存在无资金扶持、无系统性保护、传承人断裂等问题。”务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邹进杨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分管副县长全进说,务川将重组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将把民间非遗传承人尽可能纳入分公司,以基本工资作为最低保障,采取奖励扶持政策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文化演出、培训传承人才,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编辑:陈佳

关键词:贵州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台舞狮将后继无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