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做好筛查防治心血管病

2016年10月12日 09:21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了350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已占据我国居民因病死亡原因的首位。但实际上,9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

C2016-10-12zx601_P_1_56_603_1023_1146


“在我国,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该病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健康中国的最大障碍。”在日前举办的“关爱心脏·活力人生,2016世界心脏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发出了这样的忠告。

这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命时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一场宣传活动,旨在提高民众对心血管病的认识,并做好心血管病的防控工作。

半数慢性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脏是人体唯一一个片刻不能休息的器官,而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除了带来死亡以及患者肌体上的损伤和残疾之外,心血管疾病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经从‘能看上病’向关注疗效方面转变,这是一大进步,但心血管疾病却成为摆在人们健康路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这也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绊脚石。”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我国约有731万居民死于慢性病,其中有37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超过半数的慢性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这是不能小视的数据。实际上,过去30年中国心血管发病死亡人群持续攀升,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减缓或者下降的迹象,其不仅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还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的一大障碍。”霍勇也如此呼吁。

“在心血管疾病致死人群中,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中风患者的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将近一半的中风病人是40到64岁的中年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医务人员看来触目惊心的这些疾病流行数据,似乎并未唤起普通民众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认识———人们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诸多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盐和脂肪摄入超标,吸烟人数居高不下,有害饮酒比例较高,身体活动普遍不足等。”王陇德惋惜地表示。

九成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

“科学证据告诉我们,90%的心肌梗死、90%的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也就是说,让90%的中国人拥有健康的心脏,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要实现这个可能,需要我们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人群做好筛查,需要做好生活方式的干预,还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霍勇告诉记者,维护心脏健康需要成为一种文化,就像全民戒烟需要社会环境一样,呵护心脏健康也需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成为一种公民的自觉行动。

霍勇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还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一环。“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差,是我们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愿景的重要制约因素,其又具体表现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率低、‘三高’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率低,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人们亟须提高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意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参与的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也再次印证了国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能力不足。该项目于2015年5月开始,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导开展。截至2016年9月11日,该项目共计筛查了超过70万名患者,覆盖了542家医院。

“通过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筛查,我们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三高’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对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5项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筛查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而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的危害就越大。”孙宁玲介绍。

针对筛查结果,霍勇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增强公众对心血管风险高危筛查的意识,以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能力。“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对大众开展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心血管病风险;同时推广高危筛查管理模式,鼓励患者在门诊就诊时进行常规心血管病的风险筛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并提升大众对于管理风险的认知水平;三是在医生群体推广《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强化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临床指导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工作,让医生和患者都重视科普宣传。”

高危人群

要明确药物防治的重要性

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言,在做好筛查的前提下,还需要明确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有证据证明,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病事件,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筛查结果显示,在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高危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不足40%,在年龄超过50岁的高血压且合并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仅有37%。”孙宁玲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赵冬教授表示,做好心血管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危险分层,建议通过危险因素筛查,锁定高危人群,以确定是实施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具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急性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人群,其预防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对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减少疾病复发的危险、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赵冬强调,做好一级预防尤为重要,因为心血管病患者首次急性发作常常来不及得到救治,也就是说心血管病导致的早死主要发生于一级预防人群。

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王临虹介绍,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避免80%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对于危险因素的筛查,赵冬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说:“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或超过55岁的绝经后女性,如果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和吸烟这些中的三项以上危险因素,就是心血管风险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编辑:赵彦

关键词:做好筛查 防治心血管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