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九三学社龚震:用国际思维话语说好中国故事

2016年10月12日 15:36 | 来源:中国政协
分享到: 

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国力,也取决于一国话语体系对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就能更多地占据主动地位,获得较大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话语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不相称,很多重要的发展理念和国际行为还只是词语或概念的零部件,彼此之间没有很强的衔接性和连续性,远未达到国外受众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的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注重阐述自己的理论,忽视国外受众的反应。我国在国际传播、对外交流中较多照本宣科,靠高频率高重复阐述进行强制性传播,总觉得自己说的不辩自明,追求的侧重点是理论输出而非传播效果。忽视国际舆情,缺少和外国受众的互动,对受众群体需求和接受心理不甚了解,缺乏吸引力。

二是想要诉说中国的故事,忽视优化故事的背景。当前,国际上的“中国议题”往往由西方世界所设置,无论是角度选择、观点安排、新闻素材,还是叙事结构,都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立场和逻辑,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也模糊、扭曲,甚至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了针锋相对,我们也讲中国版故事,但背景太中国化,表述太中国话,国际认同感不强,故事显得枯燥,像是理论说教。

三是喜欢造词谈中国概念,忽视概念间的连接。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像是一个半径狭窄的封闭环线,似乎自圆其说,但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线,造成我国的对外话语没有体系、难以形成完备延展的网络。而国外的话语体系构建更多地依靠智库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来完成,话语极具说服力,非常有见地。

四是常常使用军事化标签,容易引发误解误读。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不少规划和定位都偏好用军事词汇,比如,广东提出“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宁夏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其它还有“前沿阵地”“桥头堡”“战略通道”等,这类表述传播易引发国际社会误解误读。

话语权之争是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的一大重要特征。增强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之一,也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一是以效果作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加强交流方式与传播手段的创新。在交流方式上,要更多介绍一些话语产生的背景和经过,注重与外国受众的互动,有问有答、越辩越明。在传播手段上,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级媒体正襟危坐式的发布,还要利用新媒体传播一些声画并茂、生动有趣的“软新闻”。

二是要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善于转述、引用西方人自己表述的话语“服务”于中华文明的推广和价值观建设;也要用中国的语言讲世界的故事,不仅讲宏观的国家故事,还要讲微观具体的百姓故事。要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而不是靠话语轰炸生硬地推销“道理”。

三是要针对信息需求,选取全球内容,阐述中国价值,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要学会以恰当的话题设置突出中国的主体性,展现中国的话语自信,既要考虑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要尊重翻译的客观规律,还要分析各国的文化土壤,采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为我所用。

四是在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大政方针或阐释相关问题、解决争端等“硬新闻”方面,要敢于用展现雄强之气的话语发声,敢于向世界大声宣讲我们的立场、意见和观点,不能战战兢兢、缩手缩脚、千篇一词。在文化、娱乐等一些“软新闻”的传播中,则要善用平台生动地表述,寓教于乐,而不是僵化地宣教。(作者龚震:九三学社社员,苏州市政协委员)

编辑:韩静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 软实力 综合国力 国际思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