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从壁画到嫁衣 南京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10月27日 09:46 | 作者:庞雪汀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南京10月26日电 云锦,巧夺天工、灿若云霞;绒花,花开不败、栩栩如生;金箔,千锤百炼、薄如蝉翼;榫卯,凹凸有致、百年坚固……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凝聚了十朝金粉的灵气,也汇聚着数不清的巧手与技艺。古往今来,无数的艺术寻访者来到南京,却未将这些技艺学之一二。

10月26日,一场名为“精工再造”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主题展亮相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南京的云锦作品“中华世纪九龙图”、榫卯作品“束腰微型宝座”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论坛嘉宾留下深刻印象;南京名城会重点项目“手艺创承、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阶段性成果成为展览的主要内容。

从今年8月起,南京将在一年内邀请10位国际设计大师和15名新锐创变者,实地探访南京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沟通匠心、切磋技艺,开展跨界驻地创作,推动南京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云锦、金箔、榫卯结构和绒花这四项源于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了开往“复兴站”的第一班列车。

代表南京云锦最高工艺技艺的云锦作品“中华世纪九龙图”当日下午首次在联合国亮相。

代表南京云锦最高工艺技艺的云锦作品“中华世纪九龙图”当日下午首次在联合国亮相。

从壁画到嫁衣,传统与现代碰出火花

“看到博物馆里的云锦艺术,我想如果我能融合古老的艺术与当代的设计,一定很有意思。”Thomas Widdershoven 是荷兰Thonik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从看到了云锦艺术品的那一刻起,他就萌生了把“这项艺术介绍给世界”的念头。“云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这个美丽的艺术现在被当成壁画挂在墙上,我认为这不应该是云锦工艺发展的未来,云锦应该重新被‘穿’在身上。”Thomas说。

在南京,Thomas见到了云锦织工巧云。在惊叹于巧云高超的织造技艺的同时,他也发现了许多织工虽掌握着复杂精细的传统织造技术,却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对美与时尚的认知不足。为此,Thomas带着巧云和织工们,参观了南京许多云锦博物馆,希望能帮助他们建立更多审美的感觉。“我们与织工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传统艺术应融合不同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Thomas看来,这样的文化交流过程正搭建出云锦的未来。

在一次闲聊中,Thomas得知巧云的心愿是“给结婚的女儿亲手缝制一件云锦嫁衣”,他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巧云女儿的嫁衣就成了Thomas团队的“驻地计划”的第一个实践品,团队将设计出时尚有趣的图样,并以此为蓝本请巧云和她的伙伴们织就出云锦嫁衣。“在一幅云锦上,我们将赋予它三个层次的内容。它会是一朵若隐若现的古老‘祥云’图。既取自‘云锦’之‘云’,也取自‘巧云’之‘云’;第二层,是母亲与女儿的故事。这是设计的主架构,承载了母爱和祝福。;第三层,展示的则是我们这一路上印象深刻的事物,把它们化作符号,融入进去。”在反复的讨论当中,团队逐渐理清了思绪。

Thomas Widdershoven观看云锦制造过程。

Thomas Widdershoven观看云锦制造过程。

“不会有比这个更感人了。美丽的南京新娘,母亲织出来的云锦,像云彩一样的美丽。”Thomas说。

从壁画到嫁衣,古老的云锦艺术在文化交流中获得新生。而在“驻地计划”中,绒花、金箔、榫卯这些古老的技艺也都像云锦一样,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Kim Buck是丹麦Buck首饰品牌及工作室创始人,其作品在首饰设计界屡获殊荣。在来宁驻地创作期间,Kim与从事金箔工艺26年的非遗传承人梅正华进行了交流。“了解并亲身感受到处理金箔的困难,让我感觉到不可思议,Kim说,“错吹一口气就有可能毁了一张金箔,这不仅是一项传统的镀金技术,更是一项独立的手工艺。我对这门工艺由衷感到敬佩。” 在他看来,要让金箔突破材料局限,变得生活化、国际化,需要金箔传承人、工艺设计师与专家学者一起探索。

“我会将中国的传统理念运用到作品设计之中,并尝试融入一些南京的历史文化元素。”至于具体的创作方向,Kim透露,他对南京的美食百吃不厌,因此很可能会以厨具为方向进行创作。

Kim Buck体验金箔制作工艺。

Kim Buck体验金箔制作工艺。

走出博物馆,非遗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下圣坛,走进生活。非遗工艺正在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南京市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正式挂牌非遗保护基地28个,以及高校非遗研究基地2个。为了更好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增强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还先后出版发行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南京非物质文化地图》的图书刊物。

据南京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邹奕介绍,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宜,给予了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扶持。为了让非遗传承人突破传统师徒传承的单一模式,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每年,南京市都会选派一批传承人到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免费学习艺术专业知识,提高传承人的审美和创新水平。相关部门还积极争取非遗项目国际交流的机会,积极展示南京文化,推动“非遗复兴”。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在对外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不起眼的非遗项目也能挖掘出新的亮点。”邹奕说。

六合农民画作品

六合农民画作品

六合农民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唐民间艺术。因六合区冶山街道自古以来盛行木刻、剪纸、灶头画、中堂画、刺绣等传统实用美术,民间绘画爱好者众多。六合农民画创作者大多就是受到较好民间艺术熏陶的农民,其作品最大特色在于极具原创性,具有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感情质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美术界誉为“原生态艺术”。

今年7月15日,由南京市文广新局、中加艺术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南京六合农民画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魁北克工艺博物馆开幕,50幅富有想象力和独特表现技法的农民画,引来蒙特利尔市民的广泛关注。“这次我们选派了两位六合农民画的传承人去加拿大交流,两位农民艺术家都是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但是在他们看来稀松平常的工艺品却在异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外国专家大赞六合农民画集‘爱马仕的色彩、毕加索的线条’于一身,可见我们的很多非遗项目放在当代都有着很大的欣赏和应用价值。”邹奕说。

和六合农民画一样,很多南京非遗项目就在逐渐走出“式微”的境地,找到了新时代下的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曲种,迄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京市民政局、文广新局等单位的支持下,2015年4月,金陵风白局曲艺团成立,这是南京市首家致力于保护传承南京白局的民办非盈利组织。

曲艺团成立后,把甘熙故居作为传习、表演的基地,同时还定期在南博、十朝汇等处进行白局展演,很多街道、社区也邀请了白局艺人前去做公益表演。目前曲艺团已经招收了上千的学生,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年轻的白局演员们还用白局曲牌改编了唐诗,并将刘若英的《后来》也用到白局曲牌改编。曾经被很多人遗忘的白局艺术被注入了现代、创新的元素,重新活了过来。

“我岁数大了,希望南京白局后继有人,所以忙着授课。睡觉、吃饭甚至生病的时间都不够用。”年过七旬的白局传承人黄玲玲说。

南京白局表演

南京白局表演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市人大已经通过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预计明年1月份将会颁布实施。《条例》将结合实际情况,相对全面地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的资金扶持措施;这也是南京针对非遗保护出台的第一个正式法律文件。

从壁画到嫁衣,从博物馆走进百姓家。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正走上一条创新发展的“非遗复兴”之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云锦、金箔、白局这些曾经听起来遥不可及的传统艺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衣橱里、餐具上,融入到我们的娱乐生活中,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庞雪汀)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壁画 嫁衣 南京非遗 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