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吴越同音,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江浙沪摊簧艺术精品展演侧记

2016年11月16日 09:35 | 作者:骆蔓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11月12日,浙江省绍兴市文化中心剧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由浙江省文化厅、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2016吴越同音·江浙沪摊簧艺术精品展演”活动正在此举行。“除了绍兴摊簧《九斤姑娘·十只桶》熟悉外,其他节目都很新鲜。这样的演出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划着乌篷船看社戏的场景,特别亲切。”绍兴市柯桥区观众陈伯洪说。

绍兴平湖调《单刀赴会》表演金利泳 摄

绍兴平湖调《单刀赴会》表演金利泳 摄

此次江浙沪摊簧艺术精品展演,浙江、江苏、上海三地共有16个摊簧节目参演,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摊簧曲目,如兰溪摊簧《新村官上任》、申摊《拜新年》、杭州摊簧《跃鲤记·芦林》等,也有由各地摊簧衍变的锡剧《珍珠塔·后园会》、甬剧《雷雨·独对孤灯》、湖剧《陆雅臣·求岳母》、姚剧《打窗楼》等,还有一些对摊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曲种,如绍兴平湖调、台州词调、江苏丹剧、同里宣卷等。不少展演节目虽然短小,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朴实的人文情感,乡音乡情使人深感民间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施王伟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浙沪流行的摊簧艺术,实际上有三种。一种是“唱说摊簧”,也称“花鼓摊簧”;一种是“南词摊簧”,也称“对白南词”;一种是由说唱故事发展为表演小戏的,如苏摊(苏州摊簧)、湖摊(湖州摊簧)。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地方戏,如上海摊簧发展为沪剧。

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送、上海市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演出的申摊《小分离》《拜新年》由82岁高龄的民间艺人汪婵丽登台表演,原汁原味的唱腔,令观众赞不绝口,更为老人老当益壮的精神所折服。汪婵丽说:“我已经8年没有演出了,70年前学会的戏没有本子,全是一点点回忆出来的。观众喜欢是我最开心的事。”高兴之余,令汪婵丽遗憾的是,如今能唱申摊的人已很少了,摊簧演员后继乏人、演出市场日渐式微的现象在江浙沪三地普遍存在。

“随着乡村拆迁,同里宣卷的市场也在萎缩。”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同里宣卷艺人赵华说,同里宣卷的说唱内容不仅有较强故事性,且大多劝人为善,对农村百姓起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赵华原本是杭州临安市的越剧演员,1998年开始从事宣卷表演,目前已是同里宣卷表演的中青年代表人物之一。“只有将传统文化切实地一代代传承下去,宣卷之火才能燎原。”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文体站工作人员顾华衍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重要,目前他们在举办同里中学宣卷传承特色班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还增设了屯村小学宣卷传承兴趣班,兴趣班由赵华任老师,每周一次,旨在培养宣卷新苗。

形成于1958年的丹剧,是江苏省丹阳市的地方剧种,属全国稀有剧种。“有10多年时间剧团发展都举步维艰。2015年底,在全省戏曲工作会议上,省委宣传部明确提出抢救丹剧等一批稀有剧种,丹剧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丹阳市戏剧总团团长吴永平说,原丹剧团是文化部命名的“天下第一团”,多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老一辈丹阳人对丹剧仍保有深厚情结。“为了传承发展丹剧,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早在5年前,市政府便选送了18名喜爱丹剧的青年去省戏剧学校丹剧班进行深造。如今,他们都学成归来,为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部分毕业生还发挥了骨干作用。近年,政府更是加大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的力度,使我团士气大振,光今年剧团就完成了150场演出。”吴永平说。

浙江省绍兴市此次有4个节目参演,绍兴市非遗中心主任俞斌表示,摊簧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民间演出班社演员老化,吸引年轻人加入成为首要任务;二是演出内容仍停留在老剧目,多年来没有创新;三是剧团为各种比赛创作的节目是否适合市场需要,有待商榷。针对以上困扰,绍兴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培育稳定的曲艺爱好群体,为地方曲艺良性发展奠定民众基础;二是培养一支良好的传承队伍,提升活态传承能力;三是通过传统节目复排和新创节目创排,使濒危项目得到传承,使生存情况较好的项目进一步扩大影响;四是打造固定演出场所和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展演之余,主办方还举办了江浙沪摊簧发展座谈会,共谋摊簧发展前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马来法以《浙江摊簧的前摊和后摊》为题,梳理了浙江摊簧的发展和现状。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维新从上海摊簧入手,提出:“要根据摊簧的表演形式、音乐形式进行传承,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好。”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金恩渠针对摊簧作为曲艺艺术和戏曲的区别作了发言。

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倪巍表示,摊簧艺术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希望通过本次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使之发扬光大。同时,也借此机会加强兄弟省市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的交流互动,为繁荣传统民间艺术奉献力量。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越同音 传统艺术 地方剧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