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稻从何处来?

2016年11月28日 15:23 | 作者:杨雪梅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发现最早稻遗存的上山文化命名10周年,相关探究仍在继续

上山,是浙江浦江县中部的一个不知名的低丘,2000年秋冬之际,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1万年前的遗址。该遗址保存了丰富的稻遗存,2006年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11月24日,“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两天的时间,中外专家就稻作农业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稻从何处来依然需要更多考古证据才能回答。

1万年前的上山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15年来一直专注于上山文化的田野考古,目前可以得出的一些结论是: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早期年代上限距今1万多年。上山文化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初级村落,上山先民开始了稻的耕种栽培,上山文化已经处在了稻作农业生产活动起始阶段。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全球近一半人口。100多年来关于稻作起源的争论吸引了植物学家、农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分子生物学家等学者的相继加入。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7000多年前的古稻,将稻作农业起源中心逐渐转向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水稻的驯化机制这一核心问题浮出水面。而上山文化是解决相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植物考古通过炭化颗粒、植硅体等的检测可以分析稻作农业活动的进展。上山文化的植物浮选工作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的团队进行的,据他介绍,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上山先民在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的同时已经开始有耕种稻的行为。

“长期定居,大规模的人群的居住,可能与农耕有关的工具的出现,这都是农业起源初始阶段人类的特点。稻作农业的产生包括许多内容,比如早期的植被很茂密,需要锄草,需要平整疏松土壤,需要贮藏种子,需要播种,有的地方还需要灌溉排水,这些是人类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赵志军说。

上山文化的整体文化面貌恰恰符合这些条件。上山遗址已经发现围壕和居住址等迹象,尤其是遗址的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了一些红烧土残块,这些红烧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炭化稻壳。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坯土的掺和料中也含有大量稻壳。赵志军说:“这是1万年前的上山先民有意识的行为,加入稻壳可以增加陶器的透气性和传热性。如同商周时期做铜器的陶范,为了使表面更加细腻,会加入大量的稻壳灰。掺入稻谷硬壳的普遍现象不仅显示出上山先民制作陶器的特色,而且证明了稻与上山人的密切关系,只有经常与稻打交道才会想到利用稻。”

赵志军认为,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上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耕种稻,不论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

植物进化受人类行为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

赵志军认为,农业起源,不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它是一片大的区域,从时间概念上讲,植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可能2000年才有一个大变化。

水稻的驯化也是如此。如果说上山是1万年前早期稻作农业阶段的代表,人类已经开始影响稻的驯化,那么在距今8000年的时候,则出现了大的飞跃。河南贾湖出现了完善的聚落遗址,规模很大的加工作坊,还有墓葬区,所有迹象表明,稻农开始出现,生产工具开始细化,收耕工具出现时,稻谷还处在驯化过程中。

距今6000年前后,虽然田螺山的发现显示的是古稻依然有许多野生稻的特性,但稻谷的驯化基本稳定,之后的基因变化不太显著。正是完善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系统造就了5500年前良渚文化的辉煌。

赵志军特别强调,在讨论农业起源的过程中,要将农作物的驯化和农耕生产剥离开讨论。“植物的驯化,是其在人类行为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的进化过程。也就是说,不是人改变了植物,是植物自己因为人类行为的改变而改变了本来的进化走向,加速了进化的速度,但本质上是植物自己的事情。1万年前的先人不可能在实验室试验如何栽培植物。既然植物的驯化是一个进化过程,那就应该非常缓慢。比如距今6000多年的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稻作,依然有40%是野生稻的形态。从上山的距今1万年到田螺山的距今6000年,水稻的进化一直在路上。”

农业活动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一直是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

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有三大中心说:其一是西亚中心说,西亚即今天的伊朗、土耳其、约旦等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月地带”,这一地区是大小麦驯化的发源地,后来诞生了两河流域文明,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被认为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为农业起源理论提供了主要支撑;中国是另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区,起源的农作物包括水稻、粟、黍等,驯化出家猪、鸡、狗;另一起源中心是中南美洲,驯化的农作物有南瓜、玉米、花生、马铃薯、红薯等。

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上世纪被发现,使国际学术界把稻作农业的发祥地聚焦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更早的遗址开始出现,如湖南彭头山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稻作遗存,并将稻作农业的起源聚拢至1.2万年前,但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作为由18处遗址构成的东亚地区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上山遗址除了发现稻作遗存外,还出土有大量掺杂稻壳的陶器,并且发现各类生活遗迹并有具体测年数据,“万年稻作”的确认也使得长江中下游为稻作农业起源这一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再次得到广泛认可。

也许随着新的考古发掘,中国还会有更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出现,但对于先民最初栽培的野生稻资源从何而来,也许将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过程。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稻 上山文化 最早稻遗存 上山文化命名10周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