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2016年12月22日 16:23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台上的“小杨子荣”唱腔圆润清脆,表演有板有眼,这是武汉市长春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戏曲进校园成果展示表演中的一幕。

12月14日,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和副省级城市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会聚在武汉,共同总结戏曲进校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现场观看了武汉市七一中学、长春街小学的戏曲进校园成果展示表演。

湖北是中国戏曲重要的聚集地和流变地,汇集了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32个剧种,这里孕育出了余三胜、谭鑫培、曹禺、陈伯华等戏剧大师,武汉也因此享有戏曲“大码头”的美誉。

半年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一行来到武汉市水果湖第一中学。当杨俊问孩子们是否有亲眼观看戏曲的经历时,只有3个人迟疑地举起了手。随后,杨俊和同行的艺术家为孩子们清唱了一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又表演了一段《刘崇景打妻》。让杨俊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都说:“真没想到戏原来这么好听。”

“那次经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这说明孩子们对戏曲艺术的喜爱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只要经常组织戏曲进校园,变‘送戏’为‘种戏’,把地方戏曲的根深深扎进校园,‘种’进学生心里,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重新焕发活力。”在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上杨俊如是说。

没有听过戏,就无法感受唱腔之美,也就很难喜欢上戏曲。创新戏曲进校园的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才能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次交流会上,各地与会人员分享了各自戏曲进校园的新措施和新经验。比如,河南利用学校礼堂、简易舞台和流动舞台车进校园演出整剧、经典折子戏。对偏远农村学校,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进校演出,并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电影。在推动戏曲进课堂方面,北京市属文艺院团积极与各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一批专业戏曲演员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开设相关的戏曲课程,开展戏曲知识普及讲座,不断培养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为了推动学生的戏曲实践,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频道积极组织戏曲院团走进小学开展“校园咚咚锵”活动,通过戏曲服装秀、戏曲表演秀、木偶戏曲秀、戏曲知识对对碰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传承戏曲文化经典。河南省巩义等市县组织开展“我和爸妈看场戏”“我和妈妈同台演出”“学会一首戏歌、一段唱腔”等活动,激发了孩子们亲近戏曲、礼敬戏曲的热情。此外,各地区还通过举办暑期戏曲夏令营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名家纷纷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讲授戏曲知识、指导制作戏曲服饰、道具等,他们用高超的艺术造诣、高尚的艺德情操为孩子们生动地诠释了戏曲艺术魅力。

截至今年11月底,湖北全省已完成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6600余场,覆盖全省80%大中小学校;武汉市送戏进校园1000多所,实现了每个学生每年免费看一场戏全覆盖。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批10个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已挂牌;陕西省连续举办了五届校园戏剧节,参演院校80余所,参演学生数千人,演出剧目数百个,学生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山西省在今年初携精品晋剧进高校演出,实现了省内79所高校的全覆盖……“戏曲进校园”的落实落地已经初见成效。

“每学期丰富多彩的‘看戏、学戏’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兴趣高涨,不但让学生们受到了熏陶,还培养了一大批‘小票友’,为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上,武汉市七一中学的一位教师说,在校园里厚植戏曲文化的沃土,既可以让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增强民族情感认同和审美共鸣,还可以通过“以戏育人”在传统戏曲剧目的耳濡目染中读懂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德善行的种子。

戏曲进校园欢乐了孩子,也激活了戏曲院团的活力。在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上,很多戏曲院团负责人表示,全国范围的戏曲进校园使得院团演出的场次增加了,演职人员的收入提高了,既拓宽了市场,又锻炼了队伍,为戏曲院团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这次会议上,有关部门提出,有条件的省区市2017年实现大中小学生免费看一场戏曲全覆盖,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实现这一目标。这既是送给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一份厚礼,也让戏曲和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奋。戏曲汇聚着我们先辈的追求和光荣,梨园花朵,桃李芬芳,只要全国的广大戏曲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中华艺术的美感和中华民族的美德薪尽火传。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09版)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戏曲 校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