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2016年12月23日 15:21 | 作者:林祥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稳中求进”与“以进促稳”是螺旋式发展的辨证关系,只有“稳”才能“进”,只有“进”才能巩固“稳”。因此,讲“稳”,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继续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

自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坚持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由于我们每年面临不同的经济形势,“稳中求进”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在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开局良好的大背景下,“稳中求进”总基调与以往相比,内涵更加丰富、问题导向更加鲜明、措施更加有针对性、信心更加坚定。

首先,“稳”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过去我们讲“稳中求进”,其主要目标往往是力求稳增长。2016年,中国经济逐步站稳,国内外经济界基本都看好2017年中国经济。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稳”不仅是一个底线思维,更是指我们拥有一个比较有利的经济环境。其次,“稳”是新常态背景下的稳。“稳”不是追求回到过去的高速,而是稳住目前的中高速,实现长期L型走势。再次,“稳”是“三去”背景下的稳。2016年中央开始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去”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能否轻装出发,但对目前的经济增长会形成一定压力。我们能够实现“三去”背景下的稳,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此外,“稳”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的稳。无论如何,中国将坚定走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做全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全球经济开放合作的坚定国家。

认清我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央提出“稳”的举措。一是稳政策。多年来,中央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多年来大体上没有改变过,只是适时微调,做到精准施策。二是稳预期。在宏观方面,要树立起全体人民尤其是企业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稳信心是最大的稳预期;在微观方面,要做到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准确把握中央的政策导向,积极主动优化产业结构,把资源重点配置到新兴产业、新兴市场、新兴经济区域。三是稳环境。应当采取措施稳定人民币市场,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保证中国资本市场安全运行;还要在极力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不拿原则做交易的前提下,着眼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和长期利益,努力促进中美关系朝着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四是稳战略定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为经济数据一时表现出色而骄傲自满,也不为数据一时不理想而惊慌失色。战略定力还特别表现在坚持“钉钉子精神”上,“一张好蓝图要干到底”,坚决反对搞那种“一换领导就更换发展规划”的政绩工程。

有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采取稳定的经济举措,就能够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进”与“以进促稳”是螺旋式发展的辨证关系,只有“稳”才能“进”,只有“进”才能巩固“稳”。因此,讲“稳”,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首先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税费制度改革,降低企业成本。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技术短板、基础设施短板、环境保护短板。既要补硬短板,也要补软短板;既要补发展短板,也要补制度短板。第二,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在大力消化产能过剩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近两年,我国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板块规模不大。为了弥补“去产能”形成的经济增长缺口,必须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做大。要加快传统产业区域转移步伐,帮助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第三,加快科技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真正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第一位置,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一方面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在重要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档次、质量档次。第四,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稳中求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