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谁说《长城》归来不看张

2016年12月29日 14:32 | 作者:马纶鹏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中国电影往往有一个巨大的悖论:票房节节攀高,骂声续续不绝。张艺谋的新片 《长城》 不幸(抑或幸运)地踏上了悖论的节奏。网上不乏各种负面评述,但光是豆瓣观影人数已经有好几十万,调侃的段子和学术性的评论都有。然而张艺谋还是赢得了足够多人的关注。很多时候发言的并不比沉默而欣赏的大多数正确。那我们就从吐糟最多的“因循守旧”和“形大于意”的评语切入,来看看 《长城》 和张艺谋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W020161229404323712368

首先,运用各种成熟元素,合理安排类型模式,这不仅是导演的能力和眼界,更是资本和市场的要求。 《长城》 定位就是商业大片,同时承载文化输出的重任,虽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所谓“差评”上提到的仪仗队感、人海战术,这在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中早有过; 大色调调度和渲染,也一直是张艺谋的个人标签,从《红高粱》 一直延续到 《英雄》; 那首悲凉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配合孔明灯高放,更是融合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的意象和 《三枪拍案惊奇》 的西部粗犷奇俊风格,美感有致。商业大片,从来都是赏心悦目第一位,很少是艺术创新和探索的急先锋。它就是为了让你买票进电影院,接受一次视听盛宴,然后就像张导自己说的“可能最后被记住的只是其中一个片段”(大意),所以无论是影评中提到的鹿晗的深情回眸,还是景甜的纵身一跳,抑或是达蒙跃马飞箭之洒脱,足矣。

所以大场面调度、大色块运用、西域风情以及类似灯笼、战鼓等元素,是被观众认可,能激奋人心,也是指向商业成功的元素。当然,滥用、无节制地照搬,肯定是二流导演所为。张艺谋的 《长城》 抛去这些外在形式,它的“意”或者韵味在哪里?这必须要从个人和历史两方面来看。2002年 《英雄》 伊始,张艺谋就已华丽转身到商业大片路数上,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要以好莱坞为准绳,赶超商业制作水准只是时间问题。还记否,当年 《英雄》也是争议四起,21世纪初的舆论还接受不了一个艺术片导演、国际三大电影节的常客怎么可以如此“媚俗”,怎么可以跟风李安 《卧虎藏龙》,用武侠片来宣扬“霸权天下”与“兼爱非攻”?但今天看来, 《英雄》 的意义恐怕远在故事和理念之外,是张艺谋制作的第一部中国大片。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电影第一次用好莱坞的策划、运作、企宣和发行放映来运作。由此才开启了所谓“大片时代”,才有之后的国际合作、特效运用、专业团队开发,甚至各大院线的兴起和多银幕的潮流,都是从 《英雄》 发轫。随后张一直在探索,从武侠三部曲的 《十面埋伏》 与 《满城尽带黄金甲》,到聚焦战争和人性的 《金陵十三钗》,再到这一部 《长城》,脉络再清晰不过。张艺谋始终关注的是国际合作、大片标准和全球认知,虽然这条路根本不可能在十年里一蹴而就。

某些人评电影“因循守旧”和“形大于意”,细思之下,未免有些简单粗暴,或者说对于“完美电影风暴”的期待过高。《长城》 的故事有人批评单薄,其实是传奇影业CEO的点子; 《长城》 的3D特效的确制作精良,这也是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的主导和道具特效公司(也是 《魔戒》 御用公司)的贡献; 《长城》 有那么多明星担当,也是冲着张艺谋和国际团队而来。这是一部打上鲜明国际化标志的电影,它的影响力不单单看国内。

美国著名电影评述网站IMDB已有网友开始评论该片。虽然有批评内容空洞者,但也有人惊叹其高度的国际化和悦目的视觉效果。针对明年2月北美首映,也许会有更好的国际版本来弥补现在故事和人物的不足。但是通俗直接,向来都是走向大众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中国不太了解的外国观众。关注疾苦和普通人的中国式纪录片暂时无法引起西方多数观众的关注,需要更好的故事包装; 贾樟柯式的地域情怀和呈现中国发展现状的电影,多在各大电影节熠熠闪光; 其他青春、悬疑或黑色幽默片都太“中国化”,很难走向国际。在观众对功夫片审美疲劳的2016年,用一部融合魔幻、武侠、中国元素和精神的大片来重述中国故事,是合时宜的,也是用心的。所谓国际化和软实力输出,是需要一步步探索的。

所以在这其中,张艺谋所坚持的“国际化,中国情”,是这么多年来他对于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 《英雄》 已经让张艺谋变成了向商业导演转向的可能,而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和G20杭州峰会等的文艺表演,张艺谋在执导中运用了中国元素、中国情结去重现传统而具有内涵的精彩。他在电影 《长城》 中希望表达的内质就是中西碰撞、文化突破,最典型的象征意义就是长城。西方人眼里,或许长城从来都是防御性、封闭和自我限制的文化表征,但是张艺谋将长城打开了,再也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影片先以饕餮攻陷的形式被动打开长城,然后以中西合作的模式来将长城变得开放和容纳,这就是不同之处,也是需要传递给西方观众的。

当年 《变形金刚4》 在中国远比美国卖得好,我认识的美国人都在哀叹美国大片江河日下之时,它却在中国受到追捧,里面的美国价值观一样得到了呈现。“墙里开花墙外香”,很多时候也是电影推广的国际策略。 《长城》 也许也是这样,毕竟电影面对的是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知晓中国文化的人,而不仅仅是对各种中国文化编码熟稔在心的资深影迷和专家。所以,明年2月 《长城》 北美公映会后,将是这部影片品质和口碑见分晓的时候。

(作者为旅美青年电影学者、影评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长城 张艺谋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