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中堂画的历史源流

2017年01月05日 10:33 | 作者:赵健雄 罗小珊 赵犇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江文湛 红藕花多 248×124cm 2016年

中堂,又称大轴或堂幅,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传统样式。其尺幅限定于2∶1的长宽比,而不得小于三尺,常用以创作气势宏大的山水、人物或花鸟作品。一般悬挂于厅堂或居室正面墙壁正中,两边配有对联,俗称“堂联”或者“挑山”。自明代晚期以来,中堂是中国书画一般陈设中的主要样式之一。

两汉以降,直至明中叶,中国绘画在居室中的主要陈设形式始终为屏风。作为周礼“天子当屏而立”的演化,汉以后,屏风在贵族和士族家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器物。屏风绘画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汉:《后汉书》载,桓帝时有《烈女屏风》。他的兴起肇始于南北朝,在《贞观公私画史》的记载中可见北齐画家杨子华画“杂宫苑人物屏风本”一卷。

屏风双面均可作画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分隔空间的同时,可以为不同空间提供相应的图像背景。这种特性,也促使屏风绘画在唐的风行。《历代名画记》载:“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障,多以屏风为准也。”《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载:“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名家作品的炙手可热,至两宋不衰。宋代嗜好书画屏风的时尚可从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极尽详细的记载里得以充分感知。

宋以后,屏风绘画突然沉寂下来,元明清三代,少有画家画屏的记载。究其原因,可能是居室格局的改变,使得屏风的应用不及前代广泛;宫廷画院在元明清三代的没落与文人画家的主流化,也决定了专业色彩浓重的屏风绘画不受推重的现实。总之,屏风作品在两宋时期盛极一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公共展示的屏风绘画渐渐让位、蜕变为厅堂挂轴、条屏等形式。而取屏风而代之的卷轴绘画形制的确立与盛行,是在明清之后。

所谓卷轴绘画,一般指绘制于纸绢之上,进而为了便于保存,装裱成可以卷曲收纳的形式。横长竖短的画幅多裱成手卷,可以边舒卷边欣赏;竖长形、方形或矩形画幅裱成挂轴,舒展后可供张挂;成组的竖长形画幅裱成屏条,合之为屏,分之为轴。 

王涛 桐城六尺巷逸事图 139×69cm 2013年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中堂画 历史源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