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专家揭秦代殉葬谜团:殉葬者或集体死于砒霜毒酒

2017年01月05日 17:05 | 作者:张佳 张敬慧 |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 

日前本报曾报道过的陕西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内除墓主人外,还发现了186具人类遗骨,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葬者最多的墓葬,数量众多的殉葬者都是什么身份的人,又是如何完成了这场集体死亡仪式呢?1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向记者一一揭开了这些谜团。


24212263_29


秦景公时

先秦人殉制度规模最壮大

据史书记载,残酷的殉葬制度,自殷商时期开始。人殉中最为惨烈的就是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现的时代,是在先秦。

据田亚岐介绍,秦公一号大墓中除景公外还发现了186具人类遗骨,这其中包含20具人牲和166具殉葬者。按照当时的葬俗来看,人牲应该是将刑徒和战俘砍杀后用来充当祭祀的祭品,他们的遗骨都被摆放在秦公一号大墓的二层台上。

而安置在三层台上的殉葬者则都是秦景公生前信任、重用或钟爱的人。秦国以活人殉葬的习俗始于秦武公,据史书记载秦武公的殉葬者人数为77人,而秦穆公时达到了166人。已发掘的秦景公大墓中的殉葬者数恰巧也是166具,因此田亚岐推断,166位殉葬者在先秦时期到秦景公时已经是一种礼仪定数,规模也最为庞大。

规模宏大的人殉制度对人才和国力的伤害随着历代秦公的死而显现出弊端,也引发了老百姓的不满,因此史书记载在秦景公去世150多年后的秦献公二年“止从死”,残忍的人殉制度正式被废除,但秦人的殉葬观念并没有因此彻底消失,而是逐渐被陶俑、木俑所替代。这种殉葬的方式,在规模浩大的秦兵马俑中可见一斑。

殉葬者年龄多大

棺椁上的漆就有多少层

田亚岐说,据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资料显示,这166位殉葬者中年龄最大的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十几岁。在处理他们的棺椁时,专家们发现当时的葬俗大多会“岁以髹漆”,就是死者多少岁就在他们的棺椁上涂多少层漆,因此在很多有人殉制度的先秦墓葬中,专家们多次发现过漆皮很厚的殉葬者棺椁。这些被挑选出的殉葬者生前都是墓主人身边的人,从大臣到嫔妃以及奴婢,每个人根据各自级别以及与墓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他们的棺椁也被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围绕主椁摆放,且都有固定的位置,以不同的规制来体现殉葬者的等级身份。

棺椁的位置可以推测殉葬者的地位尊贵与否,而殉葬者棺椁里的随葬物则可推断出他们生前的准确身份。田亚岐说:“比如殉葬者身边有完整的乐器,那么他生前可能是一位乐师;若身边是制作中的毛坯乐器,他生前则可能是做乐器的人。在秦公一号大墓中还发现了一个枕着铁铲的殉葬者,在铁器并不多见的先秦时期,能拥有铁铲的人我们推测他是秦景公时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人。”

殉葬者形体安详

或集体死于砒霜毒酒

已有的考古资料显示,这些殉葬者的遗骸均未发现外伤痕迹,且形体安详,也没有丝毫痛苦挣扎的迹象。那么这些人在殉葬的过程中是如何集体死亡的呢?

田亚岐说殉葬的过程一直扑朔迷离,以往学界对这些殉葬者死亡方式的了解都是通过史书中的一些记载,但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却一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专家们的普遍观点认为,秦公死后选好的殉葬者会先参加规模宏大的秦公葬礼,将墓主人安葬妥当后,这些殉葬者会集体前往宗庙做最后的告慰仪式,仪式完成后就会集体死亡随之殉葬。在当时能随国君殉葬也是至高的荣誉,因此这些人大多会表现得很从容。但这种集体死亡究竟是运用了何种手段则一直不得而知。

不久前田亚岐又一次整理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检测报告,或将揭开这一谜团。

田亚岐说,当时考古队在枕着铁铲的殉葬者头部和铁铲上发现了几根毛发,随后考古队委托中科院对这些毛发做了成分检测。当时的报告显示,这些毛发的结构和成分大体与现代人无异,但有3处特别。一是铁元素明显高于现代人,田亚岐说这与殉葬者头枕铁铲有一定关系。第二点不同是汞元素含量高,田亚岐推测这与秦人葬俗多用朱砂有关。而最让田亚岐关注的是第三点,砷元素明显偏高。砷是砒霜的重要元素,砒霜是剧毒,可以急速致人死亡。且砒霜有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的特性,因此田亚岐推测:“这些殉葬者死后‘形态从容’ 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在告慰仪式后集体喝了含有砒霜的毒酒,毒发时间快,来不及挣扎就死了。”

遗憾的是受当年的发掘条件和考古理念限制,这份检测报告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田亚岐说:“多元化考古是未来的必由之路,这份报告是我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多年后才看到的,这也充分说明实验室考古的重要性。”田亚岐相信,未来随着科技更多作用于考古学,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节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编辑:陈佳

关键词:专家揭 秦代殉葬谜团 殉葬者或集体死于 砒霜毒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