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京津冀三地政协搭建跨区域协商平台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017年01月09日 16:11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提升承接能力 让孔雀不再东南飞 京津冀三地政协搭建跨区域协商平台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去年9月,京津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按照中央要求,三地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协同创新进展如何?还遇到了哪些障碍?京津冀三地政协委员联合寻求破解之策,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献计出力。


京津冀三地政协

京津冀三地政协


1。京津冀创新的梯度落差

经营科技企业的孙狄委员近来发现一个怪现象。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海淀区很多高科技企业,一家接着一家将生产制造环节迁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却没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企业外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她还跟着一家外迁高科技企业来到了迁入地常熟。考察后她才明白“孔雀东南飞”的原因,原来这些地区不管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还是市场经济氛围,比北京周边区域都要好上不少。

这背后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技术合同72272项、成交额3452.6亿元,只有3%的技术成果流向津冀两地,仅中关村每年流向“珠三角”的技术成果就超过津冀之和的1.5倍。

为何北京技术成果多流向津冀之外?

北京市政协调研发现,三地在创新能力和政策制度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北京有中关村示范区,天津有自贸区和示范区,河北却既无示范区和自贸区,也缺乏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平台,难以对接国家资源和承接京津流出的科创产业。

创新资源和科技投入也存在着不平衡。2015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9.6%、5.95%、35.1%,天津、河北在这三方面的数据分别为3.49%、2.39%,3%、1.14%和5.5%、0.4%。

创新主体差异同样明显。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37家、30家和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分别为27家、20家和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为39万家、8.2万家和2.9万家。北京科技型企业数量是天津的4.8倍、河北的13.4倍。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独角兽企业,2015年北京拥有40家,津冀两地则一家没有。

北京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中分析,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创新能力落差较大,产业异构明显,未能依托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链联系。这就形成了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产业分工体系。

这种梯度差异对协同创新带来的后果便是三地间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割裂。京津冀区域内部分地区技术承接能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理想,产业化配套条件不完善,有些园区甚至缺乏基本的交通配套、产业链配套和生活配套。

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以及公共服务对接不上,协同创新也就只能“纸上谈兵”。河北,无疑是三地创新链条上的一个短板。

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坦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水平不均衡,而科技创新更是河北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河北省政协呼吁在冀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弥补河北没有此类平台的短板。同时建设京南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先由科技部与京津冀采取“1+3”模式共建,形成京津名校名所科技成果转化集中承载地,探索共同服务集成的新路径。

北京市政协则建议三地共同出资,在中央支持下联合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三地应共建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形成北京研发、周边转化、互利共赢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付志方设想的协同创新前景为,河北就是京津最便捷、最宽阔的腹地,河北要把环境打造得更好,形成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链条,大家以后就不用往南方跑了。


编辑:杨岚

关键词:创新 京津冀 跨区域协商平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