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吗

2017年01月10日 14:1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图作者:云飘山峦

立秋

每年公历的8月6日到9日,便是立秋时节。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是指暑去凉来。古人云“一叶落而知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就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生活的部分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等,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这种传统农俗现象。

处暑

处暑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炎热的夏天要离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庄稼成熟的时期。在中国南方,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秋老虎”。赶上“秋老虎”的地区容易形成夏秋连旱,需警惕火灾。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鬼节”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为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住在河边的人们会放河灯,河灯也叫莲花灯,河灯星星点点,寄托家人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点缀人间如天上银河。

白露

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洗了十八天后,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元代诗人王实甫用一首诗,道出了白露特有的风景——北方的鸿雁南下过冬。白露时期,也是“群鸟养羞”的时期。《礼记》有云:“羞者,所美之食。”养羞,就是储备食物以过冬的意思。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南京人都对“白露茶”十分青睐。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秋分

秋分节气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到24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有以下两层意思:一个是日夜时间等分,全球大部分地区在秋分当日的24小时昼夜均分;另一个是气候由热转凉。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据传,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国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把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来龙去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