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盘点2016非遗保护关键词:提振精气神 激发新活力

2017年01月11日 14:04 |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公约》培训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到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准确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客观认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状况是正确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2016年,两个面向全国范围的《公约》培训班的开班,将全国非遗保护领域学习《公约》精神的热情推向高潮。

2016年10月,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班”。来自各省区市文化厅局、非遗保护中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保护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参加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的相关代表,共计26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受邀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公约》的基本概念及精神内涵、保护非遗的伦理原则、国内外实践经验等进行深入的解析。对于许多一线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而言,此次系统地学习《公约》精神的机会难得,激发了他们思考和规划符合《公约》精神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非遗保护之路。

时隔一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该培训的对象定位于参与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的讲师、教授和院系负责人,以期培训一批能使用中文讲解《公约》要义的师资力量,将公约精神传授给参加研培计划的广大传承人群、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和民众。

理念之辨

尽管如“二十四节气”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但单就非遗保护这项工作而言,我国不过开展了十余载,非遗保护工作的正确理念与认识也是在实践和探索中被逐步辨析、厘清的。

2016年,就如何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问题,在非遗保护领域展开了许多讨论。面对各方不同的声音,文化部在多家主流媒体发布《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文化部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等一系列文章,就相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科学和透彻的解答。

进一步明确了:非遗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非遗的传承是能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非遗形成、保持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非遗的当代实践水平,对于保护并增强非遗的生命力、维护并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非遗的持有者是社区、群体或个人,他们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最为重要的力量。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是非遗工作的重要原则。有效的保护措施是能够确保非遗生命力的措施。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与后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遗工作的重要目标。

抢救性记录工程

提起2016年的一部小众题材电影《百鸟朝凤》,许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制片人方励的一跪,但在非遗保护领域,大多数非遗保护工作者或许想到的是正在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程。

截至2016年底,有近300余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可见开展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之要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基础上,2016年,文化部又展开了对25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记录工作。为确保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文化部组织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2016年9月,举办了全国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对抢救性记录工程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

《非遗法》检查

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五个年头,为了进一步掌握各地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督促各方切实履行非遗保护法律责任,文化部部署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

在检查工作启动前期,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向社会公布。非遗司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开展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组成检查组对10个省份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成果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剩余省份正在积极推动出台地方非遗保护条例,有些省份正在向省政府申请加大非遗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6年,我国逐步建立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绩效评估机制。

为使每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年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福建闽南、安徽徽州和山西晋中3个实验区进行了自评估和交叉评估工作。《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报告》还通过文化部网站向社会公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对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已批复总体规划的实验区开展第三方评估。

同时,新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也在去年陆续启动。青海玉树、福建龙岩、西藏拉萨、河南宝丰等申报地区报送了申报材料。已经建立的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了62个非遗传习中心、增设287个非遗传习点。其中,为向年轻一代传播格萨尔史诗文化,青海果洛成立了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2016年暑期,36名果洛藏族儿童在北京参加了艺术夏令营。

二十四节气

在2016年末的文化事项中,或许再也没有什么比“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令人振奋了。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和热情,全社会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激情也被重新点燃。

对于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是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相较于某个具象的非遗项目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像是一个文化的集合,它不仅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同时也蕴含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意,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

专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处在“关注传统”和“摆脱传统”两个倾向的“角力”中。借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契机,我们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去思考如何让传统与生活合拍,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不只停留在口号上。

全民乐享

这一年,能够明显感受到在人们的心田,非遗保护这片土地愈发温暖起来。

在2016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800余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展示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参与、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和电影,从年初红到年尾,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先掀起这一观看热潮的是一批“90后”“00后”粉丝。网友说,这部片子不板起面孔说话,而且让人“不明觉厉”。其实对于非遗,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了解它、走近它,比如“直播”。2016年暑期,清华美院的硕/博士生就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他们“探宝之旅”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广大网友,同时也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去年,阿里巴巴文化中国还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场“网络红人向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拜师学艺”的同步直播,据统计,当天的直播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

可以看到,2016年,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加入到非遗保护行列,许多时候,这种源自社会的支持同样切中要害。如长期将非遗保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汽车企业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去年6月与清华大学正式携手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帮助传承人获得活化非遗的资源、技术和渠道,使传统工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盘点 2016非遗保护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