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视频

伟大的宝库:听柯杨委员、曹洪欣委员谈中医药

2017年01月13日 09:55 | 作者:杜军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记者: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神农本草经》,这都是古人的杰作。医者当年面对的社会环境、自然状态和每位患者身体状态和今天都不一样,用中医老方子治新病,效果怎么样?

曹洪欣:中医的古方都是在人身上实验得出来的。所以一位名医,应该有汤头,以经方做基础。因为是在人身上观察,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面对疾病的变化,中医在经典名方的基础上,结合人、结合病进行加减,有效指导了实践。时至今日,日本还在搞经典名方的粉剂、片剂、膏剂等,非常认可中国经典名方的确切疗效。

记者:屠呦呦女士因为青蒿素的提取,获得诺贝尔奖。如何看待青蒿素的诞生?

曹洪欣:屠呦呦老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她有西医药的基础。毕业后到中医科学院工作,又学习三年的中医。青蒿治疗疟疾的理论与实践,是选择青蒿重点研究的基础,《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拿一把青蒿,像渍酸菜一样把汁取出来,启示屠老师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的方法,发明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第一,中医药宝库确实有很多精华。第二,必须用现代科学手段去挖掘它,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有机结合,就能取得大的突破。青蒿素的发明,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应该说是中医药、中国医学、中国科技对人类的贡献。

记者:提到中医,总会提到一些偏方或者家传秘方,怎么看待?和一些家传秘方相连,我国有庞大的民间中医群体,如何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

曹洪欣:偏方、秘方,有的家传几代,有的甚至秘而不传,我认为其中有精华,但家传秘方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的传播受到限制。和它相关的民间的中医,有民间的优势,但是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缺乏系统中医理论。怎么发挥这个群体作用?“十三五”中医药科技规划就明确提出,有一项任务是发掘民间优秀中医药技术与产品,形成社会共享、民众共享,来提高它的科技水平和推广能力,这样就能更好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记者:西医进入中国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非常迅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柯杨:首先,西医理念是人类智慧的大发展,包含科学和技术,它和中医有互补性,即通过手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医比不上的。西医带进来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诊疗方法,比如透过肚皮看内脏,这种能力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中医为何没有被西医取代?这说明中医存在有它的必然。西医的到来,反而证明中医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很高明。无论西医和中医,都不包治百病,应该兼容并包,让我们的老百姓更健康。

曹洪欣:柯杨委员讲得非常好。西医快速进入中国,曾一度打击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但经过近一百多年的发展,人们也看到,西医的局限性,如抗生素耐药问题,手术之后,病灶去了,但生活质量并不理想。大家更明确认识到,未来中西医优势互补,在我国,乃至对人类,都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

记者:曹洪欣委员2003年履职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5年建院50周年时,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这个名字变更有什么故事吗?

曹洪欣: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他在1954年批示,及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派出好的西医,罗织好的中医,开展中医研究。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当时有专家提出,希望名称定为“中医科学院”。但是当时有关部门领导说,中医还谈不到科学,还是研究研究吧。过去50年,几代人一直呼吁中医研究院应该更名为中医科学院。我时任院长期间,向国家领导人汇报,得到大力支持。中医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和西医站在一个平台上,登上科学的殿堂。不再是过去穿着白大褂一摸脉,单纯靠一个枕头、三个指头。无论中医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养生保健与科学研究以及中医药产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更名庆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宣布更名“中医科学院”,全场起立,雷鸣般掌声不断,这是一种呼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难道不科学吗?有人说,中医科学院的成立,是近百年来对中医科学性命名的一个有效举措。

记者:有观点说,中医是早熟的理论,如何评价这个观点,如何看待中医的发展?

曹洪欣:中医理论,是把中华优秀文化和人体生命现象与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注重人和自然、社会的统一,人的形体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统一,人体脏腑经络的协调统一。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不是查细菌、查病毒,而是看细菌、病毒、肿瘤给人体带来的反应。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分析,确定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状况,进行有效干预。这种干预方法,在掌握人和病之间规律上有它的优势。但在诊断具体疾病上,也存在不足。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中医辨证、个体化诊疗有机结合,就能够把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医理论是不是早熟?我觉得中医理论最大的优势是哲学、人文和医学的结合,所以它有些理论确实超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超前。对人的动态生命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以及综合平衡治疗等理念确实先进中医讲人。“生、长、壮、老、已”,女子七岁一个阶段,男子八岁一个阶段。《黄帝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三七,肾气平均,……”这个过程中是整体地来看人、动态地来看人,这就是在理念上超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怎么样把超前的理念和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法技术结合,是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

柯杨:西医还有那么多没有穷尽的知识,还在不断发展,说中医理论已经早熟,好像不太容易接受。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脑子里有一个固有的想法,就是我们会比古人聪明,可这真的不见得。为什么呢?人聪明不聪明,除了脑结构,我觉得人还必须得心静,必须得沉下心思考。什么人有这样的能力?古人。现代人多么浮躁,现在的信息轰炸,哪有机会让人去消化、吸收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古人没有显微镜,没有化验的指标工具,他去理解人,需要极大的心静。我认为,早期人类本能和直觉可能很强大。中医理论一下子看到根儿上,它的早熟,是认识论上的。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医 中医药 委员 柯杨 曹洪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