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敬伟: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先对国企“验明正身”

2017年01月17日 08:44 | 作者:张敬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于国企改革而言,当前市场最大的热点应当是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要想改出成果、释放红利,先要明晰功能定位并做好分类管理,即“验明正身”。

据媒体报道,国企功能界定分类目前取得积极进展。国企功能界定分类基本完成,定量复核后即可公布,与之相配套的分类考核方案也已经制定。这意味着,分类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提速。

按照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的说法,国有企业可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尽管如此,商业类和公益类国企的发展目标还是有所不同。商业类国企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公益类国企则以保障社会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

明晰两类国企的发展目标,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探寻不同的改革路径。

对于商业类国企而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然,商业类国企也要进行分类管理:一是攸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要稳固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二是已经处于充分市场化竞争的国企,开始采取更多元开放的股权模式,淡化国有资产的股权比例,实现上市;三是具有垄断行业的国企,要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原则积极推进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需要实行国有全资的企业,要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实行股权多元化。

而对公益类国有企业而言,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

不管是商业类还是公益类国企,其市场主体的身份决定了必须深度融入国内外市场竞争。由此一来,股权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改革就成为必然之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平台上,靠身份、凭政策、靠特权的方式不灵了。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当然也包括外企,所有市场主体都处在平等的市场秩序中。权力赋予非市场的功能和待遇,要让位于资本自身的属性。让其他资本能够按照法治和市场的逻辑,挹注到国企中来,充分改造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基因,通过股权改革,让其他所有制的资本活力,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不过,国企改革如何对国企“验明正身”,然后分类改革,还要费一番思量。

比如,市场竞争充分的商业类国企大体可以括定,譬如三大电信运营商、还有国有股份制银行,这些企业是否意味着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可以实现国有资本从绝对控股到相对控股甚至参股的转变?

此外,如何界定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两桶油”算不算、铁路算不算?这些国企自然要维持国有控股的地位。在引入非国有资本时,如何让其唱好配角,特别是让其参股到这类企业的优质资源中去,让其参股资本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否则,这类国企改革很难吸引到非国有资本的参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有可能沦为空谈。

对于垄断国企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公益性国企的身份认定,也存在很多模糊空间,甚至很多国企的身份具有交叉性。

比如铁路,既具有垄断属性,也具有公益特征,其实很多垄断国企大都如此。在对此类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恐会遭遇很多现实难题。国企改革的垄断铁幕必须打破,但同时又要确保这类国企能够保全社会服务的功能。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混合所有制进行股权改造,前提是分类管理,关键是“验明正身”。只有确定了国企改革的身份,才能按照自己的“类别”进行有序的混合所有制改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敬伟 国企改革 国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