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上海副中心城区艺术产业发展状况

2017年01月19日 16:35 | 作者:陈佳 | 来源:上海大学
分享到: 

如果从北京整座城市对待艺术的包容度来说,上海是地方的,具有地域性。许多人都感慨上海近十年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在许多方面已毫不逊色于当今的一些国际大都市,但这只是硬件。如果看一看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雕塑与景观设计,或者是再看一看它的文化产业,也许就会发现上海离国际化大都市的真正差别所在,这与我们“重实用、轻审美”的城市发展思想观念是直接相关的。[1]上海的艺术产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徐汇滨江的建设中和虹口多伦的逐渐衰落提醒政府在规划艺术产业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而杨浦和闸北两区因自身原因并没有吸引艺术产业发展的有利优势,但其结合本区资源发展起了其它文化创意产业。上海艺术产业的薄弱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但也有艺术产业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上海自贸区对上海的拍卖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都有一定影响,但其成立时间过短,仍有待观察。

徐汇、虹口区相对于前面所分析到的区域来说,艺术产业不够稳定。徐汇滨江的日趋兴盛与虹口多伦的日渐萧条形成鲜明对比,这再一次提醒政府在打造一个文化园区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虹口区应该利用好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艺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其现状值得上海其它区域的借鉴。杨浦、闸北两区的艺术产业都只零星分布,艺术产业并不是其重点发展对象。杨浦区围绕同济大学发展起了设计产业,而闸北区欲围绕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发展影视产业,两区都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着属于本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而相对于艺术产业来说,两区并没有吸引其发展的区位优势。

一、 徐汇滨江的兴起与虹口多伦的衰落

上海的徐汇滨江,即上海黄浦江西岸卢浦大桥与徐浦大桥之间段,借2008 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东风,开始动迁并筹划区块整体开发,至今开发建设雏形已现。2012年,徐汇滨江地区被列为上海“十二五”时期六个重点开发功能区域之一。徐汇区发布《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徐汇滨江最终定位以文化产业为先导,利用大量的历史建筑、工业建筑遗存,做一个区别于世博会后续文博区的文化产业区,打造以西岸为地理载体的系列文化品牌工程,包括落实西岸文化走廊、西岸传媒港、西岸音乐节,以及户外美术馆群落、演艺剧场群落、东方梦工厂等,希望能够同时将历史遗存与工业记忆变成城市空间和历史发展的资源,给居民提供历史记忆的可能性。[2]

QQ图片20170119163300

城市能够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自己的基本结构,而在今天中国的城市言论里面,似乎并没有太多实际保护的语境。在西岸这个滨水结构里,轻轻揭开,即是一厚重工业历史的长篇。“徐汇滨江的开发应当延续徐汇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希望能在产业上形成特色,所以我们引入了文化产业和文化项目,来提升滨江的文化品位和气质”。[3]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可大规模、成片开发的区域,这个空白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占尽优势。在徐汇滨江,一系列美术馆、博物馆、演艺空间正在集聚:部分中航油油罐被布置为360度全景舞台;工业塔吊和煤炭传送带被改造为高架步道,成为具有特色的塔吊演艺广场……随着“梦中心”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的开放,公共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整体改造积极推进,整个徐汇滨江地区的功能、产业、人才汇聚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改造后的西岸在滨江地区非常有吸引力。新开馆的龙美术馆,由中国建筑师柳亦春设计,从设计概念到精细的混凝土施工,整个建筑完成度水准非常高,是中国当代建筑近十年来一个高品质的作品。由日本建筑大师藤本壮介设计的余德耀美术馆成为国内外当代艺术的重要展场,丰富了徐汇滨江的艺术生态。徐汇滨江开放空间里的场地功能规划希望看到建筑与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组织方式,与城市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个场所最终是各种场景在日常经验的时空中的不断被书写、表现与重构,所以场景的选择与功能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未来的滨水城市空间的多面性。

原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冲压车间改造成的西岸艺术中心在2014年9月推出了第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首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是徐汇滨江文化艺术区继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保税仓库之后的一个大动作,博览会使这个区域的艺术链条更加完整(图4-1)。此次博览会提出“5+25”全新模式,也就是分为5天针对专业人士的博览会和25天面向公众的特展,主办方希望分别兼顾藏家购买作品与艺术爱好者欣赏展览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博览会的功能,试图让整个博览会“慢”下来。小而精是西岸艺博会整体的特色,虽然只有25家,参展的画廊几乎都有响当当的名声或者不俗的实力,画廊的质量远比数量值得称道,上海的艺博会开始了精致路线的服务。此次西岸的保税仓库为国外画廊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来自瑞士圣加仑的约瑟夫松锅炉房画廊创始人菲利克斯·雷纳(Felix Lehner)表明,如果他们带来的雕塑大师汉斯·约瑟夫松的作品只停留在博览会中,就不需要交税。[4]

QQ图片20170119163332

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的建立以及其他后续的文化事件,通过城市空间的更新和文化艺术的引导,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激活了一个城市区域的活力。负责徐汇滨江总体开发建设的西岸集团副总干瑾始终觉得还差一口气:“文化产业有了,文化元素有了,但还缺那么一点催化剂,就是金融。”她说,如果有金融的催化与发酵,西岸地区的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活动将有质的跨越。[5]徐汇区也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依托徐汇滨江的文化场馆载体发展艺术品基金、信托、租赁、典当、拍卖、支付、担保、保理、保险等金融机构;同时打造艺术品全产业链,完善艺术品鉴定、评估、定价、经纪、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由此激活“艺术滨江”。

多伦路文化街原名窦乐安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上海数千条马路中唯一的文化名人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文学巨匠、文化名人、左联作家以及社会名流的人文荟萃之地(图4-3,图4-4)。它对上海近代的发展,甚至全国文化的发展及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之说。同时,街区内留存不少优秀的近代建筑,丰富多彩的花园别墅与新旧里弄相结合,风貌独具特色的中、高级别墅与住宅并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虹口区政府以打造“雅文化圈”为目标对多伦路街区进行了改造,并提出了多伦路文化社区的建设目标。目前的多伦路已成为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多伦路街区也成为了上海虹口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商业休闲文化街区。

QQ图片20170119163358

朱屺瞻艺术馆和多伦现代美术馆作为虹口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分别代表了上海的传统经典和当代前卫艺术,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关注,是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两个亮点。朱屺瞻艺术馆1995年对外开放,属公办美术馆,200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成开馆,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国办现代美术馆。先于多伦建立的朱屺瞻艺术馆定位于传统经典的展示,于是在多伦路原先老菜场旧址上打造的多伦美术馆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尽管当时的中国对当代艺术还不够了解,但上海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文化包容性使得当代艺术能够在上海有一片栖身之地,而多伦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将自己作为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足以可见它对上海地区艺术文化要旨的准确把握。

多伦路街区改造的直接利益关系群体主要有政府、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消费者,他们对多伦路街区改造都有着自己的意愿。政府希望多伦路在商业收入和人流方面能够媲美新天地及田子坊,为虹口区带来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本地居民希望早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相关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优化周边环境。外来消费者希望在多伦路找到精神及物质的消费价值,成为值得一去的场所。从三个群体各自的角度而言,多伦路目前的状态相比改造前得到了改善,但却与其改造意愿上有较大差距,且此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年时间没有改变,这也导致了对多伦路街区改造是成功或失败的客观评价陷入了两难境地。[6]

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文化社区的建设目标是要通过“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植入,带动街区的整体改造,动迁当地居民,解除现有的社区网络,建设一个能与“新天地”媲美的上海新地标。然而由于多伦路周边商业价值难以支撑这一整体开发计划,导致整体改造在一期“文化名人街”实施后搁置,改造目标政绩化倾向明显,文化建设集中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社区民众并未得到实际利益。多伦路改造陷入停滞状态,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执着于规划目标的实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目前出现最多且不断重复的是以收藏为名的所谓古玩商店,文化功能较为单一,且主要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与居民的生活没有产生联系,甚至出现了相互隔离的现象。多伦路改造后对居民而言,仅仅是进出里弄的通道,不再具备居民停留的功能,多伦路街区成为了以名人雕像为主体的布景化空间。[7]

就整体而言,商业网点规模在稳步缩减,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街主力业态经营深陷窘境。目前多伦路街区现状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商业休闲活动发展不尽如人意,商业氛围较后期开发的田子坊、新天地相差甚远。二是这里的设施内容已经开始游离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之外的摆设。多伦路对于居民而言成为了一种布景空间,街区的活力正在逐步丧失。三是资金和政策缺乏等问题成为历史文化类休闲街区主力业态经营深陷窘境的根源,这里多以私人博物馆、家庭收藏馆等业态存在,如筷箸私人博物馆等。但与公立博物馆相比,私人博物馆、家庭收藏馆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生存十分艰难,像原有的毛泽东像章、奇石等十几家民间私人博物馆已淡出多伦路。[8]长此以往,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街命运堪忧。

二、 杨浦、闸北区艺术产业薄弱

杨浦区的五角场800艺术区毗邻五角场商业区,东临黄兴公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于2007年11月正式开业,成为杨浦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志。该区域建筑属于罕见的包豪斯风格,经过改造后进驻了大批知名画廊和当代艺术机构,并展出千幅画作,常年艺术文化时尚活动不断,并于2009年4月被上海市评为15家首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政府本计划将其发展为以画廊和艺术机构为中心,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云集的时尚消费聚集区,然而,事与愿违,近几年画廊等艺术机构纷纷撤离,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设计公司。杨浦区因学校和工厂聚集,并没有太大的艺术购买力,艺术消费实力不强。而由于同济大学等高校设计专业优势明显,反而形成了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原先以画廊为主要目标的800艺术区也逐渐被各大设计公司所取代。

QQ图片20170119163431

同时,区域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部门较多,有科委、经委、文化局、商务委及几个园区管理单位,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及落地统计口径的职能部门不够明确。由于杨浦区科技产业较发达,部分现代文化产业科技含量较高,因此不少现代文化产业归属于科技产业管理部门。作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角场800艺术区由本是科技企业管理单位的上海市知识产权园管理,又因知识产权园在五角场800艺术区的经营公司中占有部分股份,其参与了800艺术区的具体事务管理,这也进一步导致800艺术区由以画廊为主的艺术园区转向了设计产业。

而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依托同济大学的知识辐射、技术优势、社会资本积累和人才集聚优势,逐步建成设计创意集聚区。2000年起,上海市政府和杨浦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计划规划和实施项目,通过资金扶持、税收补贴、政府采购、土地置换、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支持“环同济”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以建筑设计为龙头,涉及市政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价值链。在杨浦区自身区域资源、政策扶持下,设计产业成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9]

闸北区艺术产业只有零星分布,区内的OCT当代艺术中心是唯一的美术馆。而上海电影产业正迎来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闸北作为上海电影产业的发源地,闸北区委、区政府顺应趋势,抢抓机遇,以影视后期制作为核心,着力打造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区委的精心布局和区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制订了功能规划,明确了“建设四大基地、搭建六大服务平台、开发七大项目”等重点任务,出台了《闸北区关于促进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伴随着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式成立并顺利开学,麒麟影业上海总部、贾樟柯工作室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落户,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蓬勃展开。

闸北区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有三点:一是不局限于环上大,而是放眼于闸北整个中部;二是不局限于温哥华电影学院带来的影视制作,而是放眼于文化创意这个“大产业”的整体培育和集聚;三是不局限于闸北区,而是放眼于全上海乃至全球,进一步探寻丰富闸北中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和对策。着眼闸北全局,以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强区”战略研究实施。进一步树立“大文化”的理念,统筹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创园区转型、公共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城区文化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全面发展,加快研究和启动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提升闸北文化“核心竞争力”。围绕促进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环大宁商圈联动发展,进一步深化集聚区布局和功能内涵,提升中部综合战略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带动南北两头发展、推动战略全面落地的“轴心”和“支点”作用,集全区之力打造中部繁荣繁华新亮点。[10]闸北区整合本区资源,正在试图打造出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1]刘士林.“艺术之城”与长三角都市文明的全面发展[J]. 上海文化,2007(04),第89页。

[2]诸葛漪,王奇伟.徐汇滨江打造西岸文化走廊[N].解放日报,2013.08.16(第001版)。

[3]姚伟伟李翔宁.“西岸计划”映射中的“城市进程”[J].时代建筑,2014(01),第23页。

[4]李一.用钱还是用脑[J].颂雅风·艺术月刊,2014(11),第33页。

[5] 顾一琼. “孙悟空”不应仅是只“猴子”[N].文汇报,2014.11.26(第003版)。

[6] 叶祖盼蒋珂李静.植入与针灸:对上海多伦路文化街区改造的反思[J].重庆建筑,2013(05),第4页。

[7] 叶祖盼蒋珂李静.植入与针灸:对上海多伦路文化街区改造的反思[J].重庆建筑,2013(05),第5页。

[8] 宋长海.上海休闲街区商业网点布局研究:一组比较——基于2006年和2011年的调查数据[J].江苏商论,2014(09),第25页。

[9]王思成徐艳枫.论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模式转型——以上海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例[J].中国名城,2015(02),第34页。

[10]陈力.闸北中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与对策[N].联合时报,2015.03.04(第002版)。

编辑:陈佳

关键词:上海副中心城区 艺术产业 发展状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