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溥仪“召见”胡适

2017年01月22日 14:01 | 作者:贾晓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22年5月17日,溥仪从清宫里给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当时正在北大任教的胡适家打了一个电话,邀请胡适去皇宫里“谈谈”。5月24日胡适为谨慎起见,先去拜访溥仪的老师庄士敦。

5月30日上午11时许,溥仪派人到胡适家接胡适。胡适如约前往紫禁城见溥仪。胡适来到紫禁城神武门前,先在门外一所护兵督察处小坐,由门卫向里面通报后,进神武门,经春华门,到达养心殿。溥仪在里面等候。看到胡适,溥仪站起身迎接,胡适则对溥仪施鞠躬礼。寒暄后,溥仪让胡适坐在“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上。胡适称溥仪“皇上”,溥仪称胡适“先生”。胡适看到屋里摆放着许多书,另有报刊十余种,溥仪向胡适问起当时文坛上的一些名人和文学动态,又说自己目前也尝试着写“新诗”,并说他赞成使用白话文。溥仪还说他对于出国留学很感兴趣,并告诉胡适:“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麋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最后溥仪托胡适帮他购置“新书”,胡适满口答应。两个人一共谈了20分钟。

进清宫见溥仪后一周,胡适写了一首题为《有感》的诗:

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

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

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针对社会舆论对此事的议论,胡适写了一篇《宣统与胡适》的短文解释说:“清宫里这一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

1924年3月27日,胡适又被召进紫禁城同溥仪见面,但“为时甚短”。在稍后发生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系将领冯玉祥武力驱逐溥仪出宫。对此,胡适致信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呼吁保障溥仪家族生命财产的安全。

此后,北京政府接收了紫禁城内的财产。不久,故宫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在清理故宫文件时发现了一张胡适写给宣统的名片,上面写着“我今天上午有课,不能进宫,乞恕”几个字,又在养心殿发现了清廷总管内务府大臣金梁的奏折,上称胡适“为皇上所化”,于是将此批材料透露给新闻界发表,一些社团组织把攻击矛头指向胡适,胡适只得以南下讲学为由,离开了北京。据胡适的朋友回忆,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才对此事“认错”。


编辑:曾珂

关键词:溥仪 溥仪召见胡适 胡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