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汉代已有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先例 抵得上全年工资

2017年01月23日 09:48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1948年上海《工商法规》刊载的“年奖问题处委会决议四点”

临近年末,又到了欢度春节的时候。但春节能不能“欢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阖家团圆,心情舒畅,另一方面则要看手头是否宽裕,年货齐备。作为中国最重要没有之一的节日,每逢春节,人们都希望老板上司掏包解囊,发点福利。与此同时,员工下属也心照不宣地在这时候走动往来,加深感情。如此一来,从上到下都心满意足,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回家过年。这种熟悉的流程,已在中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倘若打破了规矩,还会引来大家的不满和抗议。

皇帝发放年终奖

汉代“腊赐”超过全年工资,北宋官员年终奖少得可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已经有了定例,称为“腊赐”。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赏赐钱物,以备过年之需。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多寡不一。据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其中提到的“钱”是五铢钱,据研究,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角。连同牛肉、粳米加一起,大将军、三公获得的年终奖励差不多高达10万元,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两位也要过万。对照一下当时官员们的工资,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枚五铢钱,合人民币七千元,一年下来八万四。也就是说,他们的年终奖励超过了全年工资,福利之优厚让人羡慕。

高额的年终奖励,既是对官员们过去一年辛苦办公的嘉奖,也勉励百官来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看了这些奖励清单,真要佩服汉代的皇帝们,毕竟钱、肉、米都是出自国库,相当于皇帝自掏腰包,倘若没有十足的魄力,谁也舍不得这么大方发放。这也让后来人看得眼红心动不已。清代的徐昂发先生,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数额后,不禁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与汉代相反,北宋官员的工资相对较高,年终奖则少得可怜。以我们熟悉的包拯包青天来说,他任职开封府时的基本工资包括了月料(月薪)、餐钱(饭补)、茶汤钱(水补)、薪炭钱(取暖费)、公使钱(招待费)、添支钱(岗位津贴)等等,全部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万元之多。反观当时官员的年终奖,即便是宰相级别的国家重臣,也不过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几坛酒而已。相比他们的工资来说,真不知低到哪里去了。

无论赏钱还是赏物,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非常实惠的东西,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春节消费。到了清代,赏赐的物品种类更为多样。清宫有“冬至赐貂”的惯例,每逢冬至,在南书房、如意馆、昇平署等部门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数张貂皮。临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一幅,“岁岁平安”荷包一个,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福字、荷包虽然有点形式主义,但既然受赐于皇上,自然意义非凡,百官还是会引以为荣,格外珍惜。

官员自筹过节费

翰林院起草任命书有“润笔费”,唐宋时期衙门可以放高利贷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系统之下,皇帝发放年终奖通常无法面面俱到,即便像汉代那种相当敞亮的发放标准,也难以兼顾到各个级别的官员。为了达到欢度春节的目的,官员们也不闲着,想出了各种办法自筹经费,听着总有点自我发放过节费的味道。

翰林院是历代公认的“清水衙门”,负责起草文书谕旨,财权、事权都不怎么突出,所以平时捞油水的机会本就不多。好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遇到一些官员升迁上任,需要翰林院起草任命书,这些官员就会向翰林院送些礼物,权当“润笔费”。一年下来,礼物积少成多,积零成整,成了翰林院一项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比如宋代,官员送来的谢礼包括丝绸、马匹、铜钱等,动辄几十匹、几千贯的送,数量着实不少。收到的谢礼怎么分配呢?一般来说,一年中分两次发放,三伏天发一次,年末时发一次。为了分配平衡,翰林官员们在起草文书时会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一个人能够干完的活儿,往往要分成数人去做——张三负责起草,李四帮忙润色,王五随后誊录,再有个赵六完成审校。如此一来,年关岁尾分成时就能保证人人有份儿。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官员 年终奖 皇帝 工资 汉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