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寒暑假成中小学生“第三学期” 课外辅导支出惊人

2017年01月23日 13:51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对此,北京东直门中学教师王天祥表示:“老师当然是有能力的,但我们的受众并非超常学生。国家教学大纲着眼于育人的功能,教深、教难则是考试选拔的诉求。家长把获取更好名次当作教育目的是偏颇的。”

刘成章则建议教育部门在课时安排上给学校留下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看来,“补习热是社会生存压力对孩子、对教育的传导。富裕家庭是教育的风向标,对他们来说,现有的财富、地位不够可靠,只有把孩子培养好才是最牢靠的。在公办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期待的情况下,转而寻求校外补习。这种做法又会传导给他人,形成了城市中的课外辅导热”。

多元评价是关键

为了让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和多样化的发展,家长纷纷选择课外辅导机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教学。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抢先学”。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课外辅导机构都标榜在寒假十次课学完下学期课程,甚至在广告中刻意制造恐慌。

“这完全不符合学习规律!”刘成章大声疾呼,“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只是听到些‘名词’而已,并不是概念式地把握,何谈实际应用?很多学生“食而不化”还自以为把课程内容掌握了。这应该引起学生和家长高度重视!”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子教育”,只是在东亚,课外补习与升学挂钩的目的更直接、影响人群更广。

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统计,2003年全韩用于补习的费用占到教育预算的55%,经持续不断的治理后,2013年该比例仍为28%,有68.8%的在校生参加各种校外补习。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学院副教授姜英敏告诉记者:“韩国补习盛行,却仍有一半人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应试补习所学的内容对孩子成长并无好处,只是因为社会雇佣制度认可了学历作为评价的标准,造成企业招不到有用人才,学生却面临失业的局面。”

日本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经济刚刚起飞时,也曾经以教育体系来筛选人才。但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企业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专家、人才评估模型在内的资历体系,以及以分类资格证、企业文化为支柱的人才筛选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虽然补习热在表面上看是相互比较的结果,但根源还是在评价。“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太单一,只有建立专业团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社会活动等多方面能力,并采取招生与考试分离的制度,才可能刹住补习热。”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家长 教育 补习 课外辅导 支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