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吉林文化志愿:扎根基层暖人心

2017年01月25日 14:30 | 作者:张海梅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1月20日上午,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格外热闹。该村春节晚会正在村民王丽敏家宽敞的大厅里火热进行。村民自创的快板、三句半、二人转、表演唱等节目轮番上演,男女老少挤在一起,热热闹闹过小年。“这是我们永强村举办的第六届‘村晚’了。”王丽敏的父亲、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吉林省“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王忠江向记者介绍说。

自2016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启动“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以来,吉林省招募的50名文化志愿者在2016年开展各项文化活动500余项。

志愿者: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王忠江今年已74岁高龄,是吉林省文化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老人是位中医,行医多年小有积蓄。前些年村里没有活动场所,大伙儿在马路上扭秧歌,王忠江觉得安全隐患大,于是他自掏腰包,将自家屋后一个大坑填平、硬化,让大伙儿放心扭秧歌。可是一到冬天,外面太冷,老人家又自己出资2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个12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让大伙儿冬季有了室内活动场所。面对“家人会不会反对”的疑问,老爷子哈哈大笑:“不反对,我老伴儿可是我们的文艺骨干,我女儿也参与,全家齐上阵!”

公主岭市的文化志愿者孙丽荣是该市剪纸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跟着祖辈学剪纸的她,一剪就是50余年。她说:“剪纸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我是用一把剪刀、一张纸传达我的喜怒哀乐。”前几年,孙丽荣的丈夫患病去世。痛失亲人以及为丈夫看病欠下的债务压力令她感到绝望,是剪纸支撑她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她不仅用收益还清了债务,更在这其中找到了精神支撑。现在,孙丽荣被吉林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聘为《民间美术》课程的老师,为学生传授剪纸艺术。“我的学生已经把剪纸艺术带到了国外。”孙丽荣自豪地介绍。在为大学生上课之外,孙丽荣还在公主岭市以及当地农村开展各种培训。64岁的她常年如此奔波,却不觉得辛苦,她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喜欢做的事。”

兰玉娟是吉林省前郭县八郎镇北上村的农民,能写能演,是当地有名的文艺骨干。被聘为文化志愿者后,兰玉娟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她组织社区群众和村民跳广场舞、扭秧歌、做健身操,几乎一年四季不间断。每逢年节,她就和文化站一起组织邻近的农民开展文艺会演。兰玉娟亲自创作节目,写快板、编小品,下到6岁娃娃,上到70多岁老人,都被她鼓励着登台表演。兰玉娟8岁的小儿子放假时没人照顾,她就把儿子带上。儿子耳濡目染也成了文艺艺爱好者。“我写的小品,他还给我提修改意见呢!”兰玉娟开心地说。

像王忠江、孙丽荣、兰玉娟这样的文化志愿者,在吉林还有很多,这些来自基层的文化志愿者,不图名利,怀着一份对文艺的执著热爱和对乡亲的质朴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奔波。

老百姓:饭不吃也要扭秧歌

如今,基层老百姓对文化娱乐活动有极高的认同感。“活动可好组织了,一呼百应!”王忠江说,永强村除了特别重大的节日或者极端恶劣天气外,其他时间几乎全年无休,大秧歌、广场舞、健身操轮番上阵,“一天不活动大伙儿都不愿意。”逢上几个村会演,村民得赶十几公里路去外村参加。冬天零下20多度,村民们就把稻草铺在四轮车厢里坐着,再披上花花绿绿的棉被御寒。北方的冬天积雪很厚,扭秧歌时穿再厚的棉鞋,踩在雪里也冻脚,于是保暖贴成了人们的新宠。繁荣村的张淑波说:“一扭起秧歌,心情可好了,饭不吃都行,冷点不算啥。”“我们还跟韩子平同台演出过呢!”王忠江自豪地说。在吉林,上有组织调度,下有参与热情,人人有戏看,人人能登台,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

文化行政部门:做坚强后盾

据吉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活动,省文化厅积极落实文化部相关要求,重点从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保障“阳光工程”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去年对50名“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聘请省内外专家为他们讲授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程序等规范,使文化志愿者具备履新的基本条件。同时,各级群众艺术馆积极开展培训,根据各地不同需求精准培训,提高志愿者技能,并发放秧歌服、扇子、音箱等物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为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如每年扶持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已连续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6年,吉林省文化厅积极争取专项资金1.67亿元,用于支持国贫县、省贫县、少数民族县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预计2017年底,这些地区将实现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吉林文化志愿 文化志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