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陕西省政协委员张温静:为残疾儿童打开普通学校大门

2017年02月08日 10:04 | 作者:张温静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我是一名听障孩子的家长,孩子从最初的听力语言训练开始,到如今上了大学,已经工作,我很欣慰。因为孩子,我与残疾人康复事业结缘。我在陕西省陆续办了3所听力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我孩子的成长几乎与国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相伴,20年间见证了我国听力残疾人康复这一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是见证了从“八五”时期开始国家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使得更多听障孩子得以康复融入社会。

我作为孩子家长和机构老师,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残疾儿童家长。我深知残疾儿童上学难,因而一直关注残疾人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发现,大量的残疾孩子早期康复后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孩子分散在各个康复机构或蛰居家中。普通小学、幼儿园拒收这样的孩子,即使勉强接收,也因为孩子的一些不被理解的行为而被学校劝退,留下来的那些康复程度较好的特殊儿童,由于在普通学校得不到个别化教育支持和及时的干预措施,使融合教育变成了“简单混合”。

我们对家长现状和跟踪回访的调查表明,很多在机构康复的孩子,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普通幼儿园和中小学。很多家长托关系找门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入托,而被学校接收的孩子看似比较幸运,但谁又能知道他们在回归主流社会的过程中经历的各种苦痛。还有很多孩子不能就近入学,家长们放弃工作,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奔波于各地,代价沉重,生活状况堪忧。更严重的是很多早期康复很好的孩子只能被安置在“相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托养机构中,一些孩子越训练情况越差,究其原因,就是孩子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缺乏和普通孩子的交往。可以说,这些孩子错过了一生中最好的持续康复时机。

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全纳性融合教育”制度,现在该制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我觉得,特殊孩子不能融入社会的原因是外界不接纳,与同龄健全孩子没交流,禁锢了人格塑造,造成精神自闭。解决残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刻不容缓。我认为当前急需打开普通学校的大门,推行“全纳性融合教育”,让残疾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支持就读更高级别的学校,走上庇护就业的岗位,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创造属于他们的人生价值。核心是要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互动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让普通孩子体会到“关爱”的含义,达到融合目的。

我建议,抓好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地生根。国家和各省都出台了听障儿童幼小衔接及初高阶段教育的政策,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里面都有明确要求。建议落实已有的关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和队伍培养,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确保达到国家提出的90%残疾儿童入学的目标,为2020年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夯实基础。

全面试行推广残健少年儿童学前和中小学教育融合。推广幼儿园融合教育能让特殊孩子与健全孩子及早了解、尽早融入,免去小学阶段的二次融合。另外,幼儿园融合教育不需建立单独的资源教室,老师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按孩子特质量身定制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相对容易。在选取各区县普通中小学试点推广融合教育时,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就近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同时设置一间资源教室,培养特教老师。当特殊儿童需要支援时,到资源教室接受个别化教育。这就需要各试点中小学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环境等建设,创造环境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潘跃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温静 陕西省政协委员 残疾儿童 学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