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职业道德现“灰色地带”调查

2017年02月10日 10:40 | 作者:王劲玉 王菲菲 |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行业都有游走在职业伦理“灰色地带”的人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让人有空子可钻。令人忧心的是,此类行为的蔓延影响了职业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让公私不分、随意越界、投机取巧等行为大行其道,一些人甚至以错为对、以错为荣。

QQ截图20170210103841

伦理失范导致职业公信力缺失

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李大夫深谙医生这一行业的“门道”。“收红包、接受医药代表吃请、接受资助进行学术研究、被资助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会……有些事情规定不允许做,但大家都这么干,也就相当于默许了;有些事情没有明确规定,便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自由地带’。”李大夫说。

不仅是部分医生,少数教师也被认为游走于“灰色地带”。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一些教师本该在课上讲的内容不讲,让学生去参加自己的课外班;一些教师甚至暗示学生家长送礼。

事实上,还有一些行业存在伦理失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外出旅游,导游是一个重要角色,但一些导游通过夸大宣传甚至欺骗的方式,吸引游客消费,从中赚取回扣。

一些银行职员泄露客户信息近年来广受诟病,有内部人士指出,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虽然也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但相关业务主管或统计人员仍然可以轻松拿到客户信息。

“套路”那么深,还能相信谁

随着诸多职业伦理失范问题频繁被曝光,人们不禁惊呼,满满都是“套路”啊!

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学德看来,中国社会还带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们习惯于按照关系远近、根据人情法则来决定如何和别人打交道,因此容易出现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等行为。

“现代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伦理规范不再是熟人社会的人情法则,而是与陌生人交往时的规范要求。”高学德说,这就要求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每个职业群体都有明晰的行为界限。“职业行为约束机制不健全,违反职业规范代价太小,使人们容易游走在‘灰色地带’。”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周斌认为,在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现代职业分工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职业伦理失范有了发生的可能。

而一些人认为行业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存在不平衡心理,或者对个人利益过度追求,也会促成职业伦理失范。如面对有偿补课的指责,有教师这样说:“在校外为学生开小灶,既有家长强烈要求的原因,也有自己改善生活的考虑。”

此外,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人存在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别人都这么干,为什么我不能”“我要不干就是傻子”“不这么干就不合群”。

很多职业失范行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仅会给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带来危害,而且会带来社会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如果总是处于一种警惕心态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算计和提防,大家都会很累,也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周斌认为。

标本兼治铲除“灰色地带”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认为,降低社会的不安全感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改善的重中之重,有助于社会信任和社会稳定。

有关专家认为,重塑职业伦理,铲除“灰色地带”,需要标本兼治。

首先,完善制度,加大对伦理失范行为的约束和惩治。周斌指出,对影响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职业伦理失范行为必须予以严惩。

其次,从相关部门到各个单位,必须加强监督。专家指出,有些人明知道违反规定还是去做,就是因为做了之后没人追究,如果管理者对这些行为能真正做到明令禁止、严格查处,这些人便不敢再犯。重塑职业伦理不能仅靠自律,还必须完善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

第三,一些领域确实存在高强度工作和收入不成正比问题,因此,除严惩失范行为外,还要加强正面激励,如思想情感激励、收入激励和组织激励等。而对于一些市场主体的伦理失范行为,则要通过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失范者无立足之地。

此外,重塑职业伦理,建立社会信任,还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人们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培育职业精神。这一点,不仅要在入职后进行,而且要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学、大学的职业指导教育课程中。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职业 灰色地带 伦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