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让传统民俗“活”在当下

——中国民协赴黑龙江考察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纪实

2017年02月13日 08:35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首摩苏昆,不仅仅是一首纯粹的民间歌谣,而且与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莫桂茹介绍,当年在小兴安岭的黑河、逊克一带,著名的老歌手莫彩环(也是莫桂茹的姑姑)唱得最好,而且在鞑子花节上,她必须上场,边唱边跳,从此,这个山林民族的节日便流传下来了。特别是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诵唱摩苏昆,便成为鄂伦春族传承记忆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摩苏昆也被看成鄂伦春族的民族史诗……

C20170213005-zx9

鄂伦春族猎人打猎归来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桦皮文化艺术传承人莫鸿苇创作的桦皮画

鄂伦春族桦皮文化艺术传承人莫鸿苇创作的桦皮画

    莫桂茹老人在演唱摩苏昆《小鹿》

莫桂茹老人在演唱摩苏昆《小鹿》

在祖国东北部,位于黑龙江支流刺尔滨河流域的小兴安岭北麓,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山乡———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这里是我国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祖祖辈辈的鄂伦春族人,用他们独特的文化与技艺,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无限魅力与勃勃生机。

2017年春节前夕,零下30度的新生乡早已是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即使“全副武装”都依然挡不住那浓浓的寒意。经过3个多小时的经停转机、3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采风考察的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下文简称“中国民协”)专家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表示,考察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挖掘、整理和保护我国多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传统记忆。本报记者随团就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了跟踪采访。

“综合立体的抢救与保存”

鄂伦春,翻译成汉语便是“山岭上的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以狩猎为生,其文化与民俗,也始终与狩猎息息相关。

走进新生乡,干净的道路两旁坐落着一栋栋撮罗子框架的房屋,保留着鄂伦春族原始民居的样式,几条猎狗在村路上随意地穿行奔跑着。伴随着脚底踩在积雪上的咯吱声,考察团一行来到熟制兽皮的艺术家葛长云老人的家中。不同于室外滴水成冰的严寒,老人家的火炕将屋里烘得暖暖的。葛长云老人正在打制一张狍皮,她介绍说,一张兽皮需要经过煮、晒、压、梳、剪、缝等多重工序与技艺,才能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帽、鞋、盒、袋等生活用品。已是第二次来此地采风考察的中国民协顾问、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在惊叹老人别具匠心的手艺之余,不禁编写了一首《熟皮子歌》:“单臣打猎下了山,欢喜来到我面前;一张狍皮鲜又鲜,我来熟后轻又软;送给朋友是祝福,送给亲人是情感;鄂伦春人最好客,高山峻岭在心间,在心间……”优美的民族词调,将人们带进那悠远的牧猎岁月中。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是全国唯一发猎枪的地方,乡里著名的猎手张林江,不仅枪法好,还可以随手编织出各种狩猎的套具,被当地人尊为“鄂伦刀客”。只见他拿起一根又长又细的铁丝,用手麻利地掐、撸、压、拧,不一会儿便编好了一个猎套。“这个猎套正好可以套兔子。”他边说,边演示着套兔子的动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散乱地摆放着许多刀具,有木制的,有骨制的,不仅刀刃闪着锋利的光芒,刀柄还被打磨或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他不无得意地谈到,自从用上现代的打磨工具,以前需要近10天才能打造好一把刀具,现在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了。在他不大的庭院中,晒着几张大大小小的兽皮,显示着这位猎人又快又准的枪法以及丰硕的成果,让我们依稀感受到古老的狩猎村落的原始文化与习俗。

夕阳西下,正是猎人归来的时刻。乘车来到原始森林,只见两三个猎人从森林深处骑马奔驰而来,马背上载满了几天的狩猎成果,几条猎狗活力四射地或前或后地奔跑着。据当地人介绍,这些猎队往往要在山上住上五六天。东北的夜晚,来得比其他地方都要早一些,山野的人们在已被冻得厚实的冰湖上燃起篝火,打起神鼓抖起腰铃,载歌载舞,欢迎猎人们的归来,庆祝丰收。考察当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是鄂伦春族人送火神上天的好日子,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火神:在自家的房屋外,点燃一堆篝火,给火神敬酒敬肉,并为其点上“松香”跪拜于篝火旁,口中祷告,磕头祈祷,预祝老人长寿,儿女健康,狩猎渔猎丰收。这堆篝火要持续至除夕夜,特别是在除夕午夜,猎主要专门在大火堆里取出部分木炭,摆放12个小火堆,用12个小桦树皮碗扣上,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再把碗翻过来细看,这些小火堆有的干,有的湿,以用来预测来年的风调雨顺。

不管是兽皮制作、猎具打制,还是特有的节日仪式,鄂伦春族人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与传承下来。特别是对于后者,曹保明认为,“节日是对一个民族的自然、文化、历史的讲述,具有很大的仪式性,这需要在深入了解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字、视觉等综合立体的抢救与保存,才能不会因单一的捕捉与记录而破坏蕴含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样式在内的文化层。”

“活”在当下的传统技艺

有的民俗文化,需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以彰显本民族的原始特色与历史内涵。有的则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当地颇具特色的桦皮工艺。出生于传统手工艺之家的陶丹丹便是其中一位创新有加的传承人。年龄不大的她,毕业于某高校的美术学院,在其父的影响与传授下,从小就开始尝试制作桦皮制品。她先后走访了大小兴安岭等多处具有桦皮制作传统工艺的地区,系统了解与掌握桦皮制作的相关历史、民俗、文化,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首创了桦皮自然纹理、叠透、空悬等制作工艺,将桦皮制作由原来的生活实用品,提升为手工艺精品,大大提高了桦皮工艺品的价值。如今,在当地相关机构的扶持下,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总结出一整套生产加工桦皮手工艺品的科学生产模式,并实现了量产,将濒危的桦皮手工艺品成功转型为畅销的商品。

无独有偶,出生于逊克县新鄂乡、成长于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莫鸿苇,也在提升桦皮工艺艺术品位与社会效益上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她将表现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作为主要题材,融合鄂伦春族特有的桦皮文化和兽皮文化,利用兽皮服饰镶嵌的手法和桦皮善于剥制的性能、可塑性强的特点,首创了桦树皮镶嵌画,从而将桦皮文化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视觉艺术提升到艺术殿堂,可谓大大推动了桦皮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

桦皮文化,作为鄂伦春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某种角度印证了鄂伦春族人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也从一定程度表现了鄂伦春族人审美意识的发展脉络。走遍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仲富兰颇有感慨地谈到,在祖国的边境,偏远的山野,却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他所没有想到的,“小小的桦树皮,在这里孕育出生命的动感与艺术的美,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愉悦与和谐,这肯定与传承人日积月累的学养与综合运筹能力是分不开的。”他表示,桦皮文化或工艺就地取材,设法接近现代人的生活,在传承基础上综合绘画、美术、书法等多种符合当代审美的元素,扩展了艺术形式与艺术视野,这说明,传统文化想要永葆生命力,最终还是要“活”在当下。

文化与记忆的传承——鄂伦春族摩苏昆

鄂伦春,也被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在鄂伦春族,不乏有关鹿的神话传说:从前,鹿这种灵气的动物长着四只眼睛,可以看天、看地、看山、看水,它们以为自己跑得快,根本没把人放在眼里,可是终于还是被猎人击倒了。人的能力的被发现,在著名的史诗摩苏昆(一种民间传唱)演唱者莫宝坤老人唱的《别看我这样》中,得到了验证———“别看我是秃子,风刮不动我的头;别看我是结巴,可我说起话来十分地连贯……”而关于鹿的传说,也被编成了摩苏昆《小鹿》。

在考察莫鸿苇桦皮工艺的时候,莫鸿苇的姐姐,也是莫宝坤学生的莫桂茹老人,专门从齐齐哈尔赶来,为民俗专家们诵唱《小鹿》。《小鹿》共有6个版本,每个版本她都能清晰地唱出。在演唱之前,她先介绍了民歌所表达的故事内容:在很久以前,毕拉尔陆(小兴安岭)的山里住着一家鹿妈妈,这天,鹿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上山去觅食,就见从外地来了一个穿着黑衣骑着黑马领着一条黑狗的猎人,这人箭法很准,一箭便射倒了正在给孩子觅食的母鹿,鲜血漫红了脖颈。小鹿妈妈不愿让鹿孩子发现自己受伤,便用鞑子花挡住伤口,劝小鹿离开找鹿爸爸。等小鹿领着爸爸回到漫山遍野鞑子花盛开的地方,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它们。居住在黑龙江和刺尔滨河流域小兴安岭上的各族猎人,从此有了一个习惯,在鞑子花盛开的春天季节,都不开猎,让大自然中的动物自由生活、生儿育女,同时人们还在这一天的夜里,在撮罗子(窝棚)前点上篝火,举办鞑子花节,跳起多情的舞,唱起摩苏昆,来纪念这位善良的鹿妈妈,那主要民谣摩苏昆的名字,就叫《小鹿》。

由此可见,一首摩苏昆,不仅仅是一首纯粹的民间歌谣,而且与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莫桂茹介绍,当年在小兴安岭的黑河、逊克一带,著名的老歌手莫彩环(也是莫桂茹的姑姑)唱得最好,而且在鞑子花节上,她必须上场,边唱边跳,从此,这个山林民族的节日便流传下来了。特别是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诵唱摩苏昆,便成为鄂伦春族传承记忆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摩苏昆也被看成鄂伦春族的民族史诗。

据统计,除《小鹿》外,这个民族还有许多重要的民族史诗摩苏昆,如《英雄格伯欠》《布格提莫日根》《萨布素与大马哈鱼》《猎人和马》等,最长的摩苏昆可讲几天几夜,记录和展示了鄂伦春族人生存、情感、思想的发展历史,短小的摩苏昆,还可以用族人的歌舞形式表现出来。只是,随着老一辈民歌艺人的逐渐衰老、故去,在世的能够诵唱摩苏昆的艺人已剩寥寥无几,抢救这一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便成为重中之重。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有关机构及民俗专家们的抢救与整理工作从未间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计世伟表示,黑龙江省文联特别是民协,从民族繁荣和发展的高度和角度,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在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持的基础上,一方面为当地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可操作、见实效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传承人提供政策待遇、学习条件、交流机会和经费支持等,以充分发挥当地的民间文艺资源优势与调动民间文艺家的潜能。从2015年,莫桂茹等几位摩苏昆歌者便开始到专门的录音棚录民歌,截至考察当日,莫桂茹介绍说她已经录了2358个单词,23本教材,50个民族故事。这无疑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基于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曹保明认为,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关键,特别是在各领域处于翘楚的传承人,是抢救的核心,如此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根本的传承与保护,当然如果使文化遗产得到更系统更完整的保护,还需直面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计世伟表示,想要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还需要深入认识少数民族的演变过程,挖掘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中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传统民俗 中国民协 黑龙江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