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乡 为何每逢春节都有绵长细微表达?

2017年02月13日 09:00 | 作者:谢飞君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汤伟所在的家乡江南乡村,物质跟上了,但没有年轻人。汤伟 摄

长期从事城镇化研究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认为,人们因为情感中的思乡而美化了的田园,以及因为逃离城市生活压力而憧憬中的田园,多数是理想化的想象,都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实际。但对于乡愁的热闹讨论,能激发人们对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更深思考——城镇化的理想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今年1月初就早早回到湖北罗田的老家过新年。临近春节,他的微信里开始不断收到朋友转发给他的各类回乡见闻,其中好几篇还改编自他羊年春节刊发的那篇《一篇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乡看什么》。

因为那篇返乡笔记,王磊光一夜爆红,他的生活也因此和家乡发生了更多的连接。在过去的两年间,他数次回乡访谈,应邀写了一本与乡村有关的20万字著作。

这两年,返乡日记引发的关注,从学界蔓延到了普通人之中。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以更深入的方式在进行。截至2月4日,仅微博上一个“回乡见闻”话题的阅读量就突破1亿元。而伴随着乡村凋敝的感叹,也有人把回乡抒情当作是文科生的无病呻吟,流传最广的是厦门大学教授的那篇《文科博士们,回家能不能别装》。

这恰是人们面对乡村的不同态度。可以说,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情感和态度,从未像今天这般分裂。一方面,无数的农村青年努力地通过上大学或外出打工等途径“逃离”农村;另一方面,城市人和这些离开农村的新城市人又都对农村生发出诸多“乡愁”。

在王磊光看来,作为观看的乡村和作为生活的乡村,是两个存在。而长期从事城镇化研究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认为,人们因为情感中的思乡而美化了的田园,以及因为逃离城市生活压力而憧憬中的田园,多数是理想化的想象,都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实际。但即便如此,他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密集地讨论乡愁是正常和自然的,“对于乡愁的热闹讨论,能激发人们对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更深思考”。

编辑:梁霄

关键词:春节 细微 绵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