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郭志鸿:翰墨点点寄深情

2017年02月16日 15:50 | 作者:田夫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先后在国内外数十次书法大赛中获奖,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入选教育部编写的《小学生书法丛书》等书籍,被中南海、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展示。主持编辑国家项目《中国书法艺术典藏——简牍艺术》大型系列丛书,在图版设计、图文合一、装帧设计、释文考释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郭志鸿 现任中国书法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国宝书画院副院长。

【书之孝】

云居寺办展替父完成心愿

2016年12月31日,“诗意云居——郭志鸿、苏诚书法作品展”在房山区云居寺举办。郭志鸿、苏诚两位中青年书法家,围绕赞美千年古刹云居寺,弘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无闻”的石经精神,推出60余幅书法精品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郭志鸿先后参加过国内外一系列有影响的主题展和专项展,曾在国内外数十次书法大赛中获奖,但这次“诗意云居”展览,他却比以往展览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因为这次展览对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要完成父亲一生的心愿。

郭志鸿从小跟随父亲习字,学得许多人生道理。父子俩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平时工作再忙,郭志鸿每天也要想方设法抽出时间陪父母双亲聊聊天、说说话。郭父年轻时被养家糊口的重担所累,虽痴迷书法,自学写了一手好字,但无名师指点、更无闲暇时间习练,书法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后来,他把精力全部放在对志鸿的培养上,每每看到儿子在书法道路上取得点滴进步,他都倍感欣慰,但老人家还有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有生之年举办一次个人书法展。去年,郭父罹患癌症,身体十分虚弱,执笔挥毫已不可能,郭志鸿一边忙工作一边陪护左右。在陪同父亲游览云居寺时,一下子就被这座千年古刹秀丽奇特的文化所吸引,郭志鸿深深感到,历经千年、六朝二十多代人,镌刻完成的14278块石刻佛经所蕴含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无闻的石经精神,也正是父亲一直以来恪守的人生信条。看着父亲清瘦的脸庞,回想父亲对书法的痴迷热爱,当即萌生了在云居寺举办书展替父亲完成心愿的想法,并开始着手筹备“诗意云居”书展。郭父的病情发展很快,没能来得及亲眼看到这次书展,这成为郭志鸿的最大遗憾。父亲故去后,郭志鸿擦干眼泪,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书展筹备工作中。从内容选择到书写装帧、从门类区分到位置布排都作了精心设计,力求完美,每幅作品都精益求精,饱含着对老父亲的不舍眷恋和浓浓深情……

为期七天的展览,得到几十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展览结束之日,郭志鸿回到家中,肃立在父亲遗像前,默默地燃上一炷清香,双手合十,不禁潸然泪下,老父亲仿佛正在天空中对他颔首微笑,依旧是那般慈祥……

【书之缘】

孩提执笔15岁入围大展

1969年9月,郭志鸿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一个普通人家。郭家为其取名志鸿,期望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郭父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小志鸿天生也与书法有不解之缘。郭母说,在周岁抓周时,小志鸿不抓离他近的东西,偏偏探着身子去抓离自己最远的毛笔,家人甚是欢喜,觉得这孩子长大必定会舞文弄墨。果不其然,稍一懂事,每当父亲提笔写字,他便趴在旁边盯着看,一动不动。后来,他一哭闹,父亲就用写字来哄他。说来也怪,只要父亲一动笔,他立刻就安静下来。7岁那年,他正式随父亲学习书法。在那个精神和物质产品都极为匮乏的年代,别说购买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书法专集,就是买一本薄薄的字帖都是一种奢望。于是,家里仅有的几本快翻烂的旧字帖,成了小志鸿形影不离的贴身宝贝。别的孩子在外面疯跑时,小志鸿却躲在角落里把字帖掏出来默默地临摹读帖。没钱买纸张,父母就从单位捡回废报纸、废包装纸给他练字;臭味很大的玻璃瓶墨汁也要用水兑到最稀最淡才舍得用,有时连这也没有了,就用笔蘸着水在地上写。13岁那年,郭志鸿有幸拜当地的名家兰振昌先生为师。兰先生在教学上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很严苛。郭志鸿每天晚上6点至8点必须准时到兰老师家里学习书法,寒来暑往,从未停歇。最难熬的是三九寒冬,东北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但执着的小志鸿依然顶风冒雪,每天摸黑到先生家习字,即便感冒发烧,也咬牙坚持,从未中断。正是这段时间在兰先生的悉心教导下,他潜心专注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并从报刊上剪裁下来当代名家作品进行研习,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梅花香自苦寒来。虽小小少年,但郭志鸿的书法作品却已有种“随心所欲不逾矩”之感,看似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但笔笔都合规矩,特别是随着书写的进行,笔毫内蓄墨渐少,线条由浓到淡、由润到枯,起承转合、笔走蛇行,挥洒自如、妙不可言。15岁时,他的作品入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16岁那年,他在报考鸡西师范学校的艺术课考试中,因书法特长得到高分而崭露头角,成为当地书法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书之情】

名师亲授情注笔墨

随着年纪的增长,书法成为郭志鸿的挚爱,用心至真、追求执着、如醉如痴。用他自己的话讲,饭可以一日不吃,但字不可一日不练。生活中,郭志鸿省吃俭用、粗茶淡饭,把攒下来的钱全部用在购买字帖摹本、笔墨纸砚上。笔秃千管、墨磨万锭。那些年,他利用领取奖项的机会跑遍了北京、南京、西安、哈尔滨等地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广泛涉猎各类书法知识。他的口袋里总是随身带着笔和本,遇到喜欢的作品就去临摹,以至于时间久了,衣服口袋总是最先被戳破,缀上了一个又一个补丁。他开玩笑说,自己这双手除了写字,就数缝补丁最熟练。其间,他写石鼓、写“二王”、写孙过庭、写苏轼、写黄庭坚、写米芾、写王铎、写黄道周、写张瑞图等诸家,对《兰亭序》、《祭侄稿》、《圣教序》用功尤深。除了寻访临摹典籍外,一有机会他便拜访名师、讨教书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先后得到了吴悦石先生、刘炳森先生、刘艺先生、刘洪彪先生的亲授和指点,从各家经典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书艺不断精进。

十几年前,为实现心中梦想,他来到北京从头奋斗。人生地不熟,生活也很拮据,还要时不时把家乡的双亲接来休养看病。但繁忙的工作、家庭的重担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郭志鸿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反而成为抚慰心灵的灵丹妙药。每当夜幕时分,忙完一天工作后,郭志鸿便在阳台上支起桌椅,铺开纸张,提笔挥毫,不知疲倦。现在,他母亲还总是心疼地说,“那时候呀,我们志鸿练字苦呀,我一觉醒来,看志鸿还在那儿写呀写呀,真不知他每天几点睡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法道路上,爱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郭志鸿不断前行的无穷动力。他的妻子贤淑知礼、勤俭持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理解支持丈夫,即使手头不宽裕,她也要时不时买上一些宣纸,闲时为丈夫裁好备用。夜里不论志鸿写到多晚,她都在旁研墨洗笔,静静地守候着丈夫凝神练字。窗外繁星闪烁,屋内对影成双,夫妻俩相敬如宾、恩爱有加。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更是一段温馨的时光。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郭志鸿总是感慨万千,充满甜蜜。

郭志鸿常说,“从事书法的人,就是通过多姿多彩的笔墨情趣和文化内涵,向别人讲述美妙的中国故事,把内心最美好的世界展示给观者;书法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写好,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门既要踏踏实实地传承,又要不断寻求新高度的艺术。”近年来,郭志鸿为书法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策划拍摄了《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公益宣传片,先后在央视一套、二套、四套和央视网播出,至今还被多家教育部门和教育文化机构选用。他热心提携年轻一代,每年他都会举办多场书法公益讲座,对此他乐此不疲、满心欢喜,从中找到了无尽的快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郭志鸿 书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