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蔡昉:地方考核应建“是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票否决制

2017年02月21日 09:02 | 作者:蔡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相对来说对速度的强调就没有那么多了,只是讲中高速增长。笔者想就如何把中央的很多关于质量、效益的表述,变成经济学家能够研究的内容方面,强调几个重点。

首先,经济增长确实有质量,它应该是没有水分的。这个水分,不是指数字对不对、准不准,而是指这个增长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生态、生产安全为代价。第二,有质量的增长是潜在增长率提高带来的增长,而不是靠政策刺激带来的增长。第三,有质量的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增长,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生产率的提高为导向的。第四,有质量的增长是指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

需要提的一点是,这几年我们的观察,从数据看,其实环境是在改善的。但我们感受到,空气质量和经济活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替代关系。当工业产出下降的时候,空气质量会改善,反过来也是一样。去年下半年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以至于说现在有了所谓的雾霾经济学,人们开始争论是要速度还是要环境质量。其实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时候,这个替代关系是存在的,关键是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现在讲产业结构调整,确实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比如三产的比重在提高,但这并不是按照经济学的演进原则来描述的。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因为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该按一二三四这个数字的顺序来,而是应该按照劳动生产率来。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于第三产业的,因此不能简单提出要把第二产业转到第三产业上去。特别是根据韩国、日本的经验,他们以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萎缩来换取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这实际导致了很多后续的矛盾,所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劳动生产率原则。

再一个标准,经济增长提高是靠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不是超越潜在增长率。我们估算了每个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同时用实际增长率减去潜在增长率,得出一个增长缺口。增长速度不如增长能力时,你就得出一个负缺口,就在零以下。我们历史上有负缺口,那就意味着没有充分利用潜在增长能力,因此你可以刺激,让它回到原来的发展水平上。

按照这个规律,现在如果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还是10%左右,我们实际增长速度已经是六点几、七这个水平,很自然就有一个负的增长缺口,你会想到要刺激,让它回到原来的发展水平上,这就意味着追求一个V字形的复苏。我们测算的结果是,潜在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下降,而且逐年下降,如果用真正的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去比较,实际是没有增长负缺口的,所以我们不能刺激经济超越潜在增长率。但是反过来,潜在增长率本身是可以提高的,提高从哪来呢?当然应是供给侧。

供给侧最重要的一条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是下降的,而且按理论预期来说,也应该是下降的。第一,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空间实际在缩小。第二,技术差距在缩小,后发优势在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在最需要加快提高的时候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按照内生增长理论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本还在改善,正在推行创新创业,让很多新企业进入,让很多企业死亡,去年是一天增加1.5万个新企业,其中有30%的企业在一年之内又死去了。新增和死去其实都是创造性破坏,都是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但是事实上大家也知道,内生经济增长很难用数据来检验,最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符合逻辑的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还是在扩大的。

但是也有问题。第一,在人力资本方面,新增长劳动力已经是负的了,人力资本的改善一定是放慢的,因此贡献在缩小。而由于过度依赖财政刺激,因此资本贡献不可持续。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它的劳动生产率构成,90%多来自于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负的,因此它的增长也是停滞的。因此,按照中央讲三个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生产率的逻辑,归根到底,可持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期、长期我们要提高人力资本,提高资本劳动比,实际是有限度的。

至于政策结论,第一,虽然现在不以GDP论英雄了,但可以考虑用有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些指标来一票否决。第二,经济增长速度既要设下限,也应该设上限,上限的含义就是不要人为刺激以超过潜在增长能力。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生产力原则。第四,推进改革,继续增加投入,逐渐向创新发展。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本文为其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蔡昉 经济增长 地方考核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