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对话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毅:创新人才培养的“翱翔”模式

2017年02月22日 09:03 | 作者:记者 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前不久,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承办的北京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2016年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召开。会上,就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

当前,“创新”、“创业”、“创客”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热点,国内外教育界都非常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从2008年起,陆续启动了“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开启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记者:作为“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的具体负责人,请你谈谈这两个项目的实施背景。

张毅:创新人才稀缺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面对的严峻现实,基础教育阶段恰恰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抓住这一关键期,北京市于2008年3月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陆续实施了“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项目。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培养,开展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探索实践。

记者: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翱翔计划”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又如何进行顶层设计?

张毅: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共同问题,在北京市教委总体规划、北京教科院的统筹指导下,创新学院办公室全面管理和引领各区教委、中小学校等,积极探索了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立并完善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工作推进方式方面,“翱翔计划”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培养领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凝聚科技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基于人才的培养,在全北京市各区及燕山共建立了近300所生源基地、29所培养基地和31所课程基地,4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家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让学有余力、兴趣浓厚、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在具有学科优势的高中学校跨校培养,走向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经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精神,获得科研熏陶,实现“在科学家、学者身边成长”。

整合社会资源,占领课程研发高地

记者: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在“翱翔计划”推进过程中,如何保证课程资源有效推进?

张毅:“翱翔计划”采取了“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为顺利开展“翱翔计划”各项工作,北京市探索建立了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三”的工作机制,包括生源基地、培养基地、实践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来共同承担“翱翔计划”学员培养任务的“三校”管理体系;由生源基地基础性课程、培养基地过渡性课程、实践基地熏陶体验课程等构成的“三类”课程体系;由生源基地指导教师、培养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员的“三师”培养体系;以及由发现阶段的推选性评价、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结业阶段的发展性评价构成的“三段”评价体系。

为了整合资源,700余位学科教师(包括60余位特级教师)、近300位专家(包括30余位院士)共同组成了一支人才培养工作团队,深度参与到学生推选、培养、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部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督员、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员、北京市民主评议督导员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

基于学生的兴趣,我们为他们开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养课程。除上述三类培养课程外,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感悟翱翔分享论坛”等特殊的培养课程,让学生在生动的课程情境中以人影响人的方式不断反思成长。

我们还将翱翔培养方式向下辐射延伸,凝聚科技、教育精英,使科技专家及其科研团队与有需求的中小学校“联动捆绑”,也把中医药文化、科学探索、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近20项科技成果资源,以及300余家北京市科普基地,转化为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成长需求的创新教育课程资源。我们还带领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国科技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探寻博物馆、科普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的有效实施路径。并出版了《中医药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少儿版)》、《“玩”在中国科技馆(数学)》等引领全市的课程资源。

“建言行动”,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政协”

记者:今年北京市政协会上,几名中学生观摩政协大会,让更多的委员们了解了“雏鹰建言行动”,也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请谈谈学生“建言”背后的教育设计是什么?

张毅:对,“中学生观摩北京市政协全会是“雏鹰建言行动”的一个延伸。我们鼓励学生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向社会建言,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事物、关注生活实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0年以来,我们共征集覆盖全北京市各区的300余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3万余条学生建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开展“雏鹰建言行动”的基础上,我们与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共同为中小学生们创设了基点高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各方助力的雏鹰议事平台。

为推动“雏鹰建言”、让学生深入体验协商民主的内涵,我们于2016年7月11日召开了雏鹰议事厅——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生“模拟政协”会,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又一新探索,为的是让青少年通过模拟提案、模拟协商等,了解人民政协理论知识,体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当时,北京市政协吉林主席与北京市教委刘宇辉主任为50家“模拟政协”实践基地颁牌,还为50位“模拟政协”指导专家颁发了聘书,并为在“模拟政协”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颁发了证书。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吉林主席还亲自为中学师生做了题为《认识政协体验政协服务社会》的报告。现场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开展‘模拟政协’活动,推动青少年认识政协、体验政协,对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认同,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直接作用。”这让我很振奋,再一次激发了我们工作的动力。

让更多的学生因“翱翔”而翱翔

记者:在此实施过程中,让您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张毅:学生在“雏鹰建言行动”中养成了善于思考、善于分享的思维模式。他们所提的建言作为提案素材,被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上了北京乃至全国两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王景博等3位中学生亲自感受了我们协商民主的政治制度,还通过委员渠道提交了提案,这在他们的成长中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记者:我在采访第8批“翱翔学员”时,有一名同学告诉我,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痴迷上了科学研究,心中的科学梦愈加清晰。在你看来,“翱翔计划”给了学生什么?

张毅:历经9年的探索,“翱翔计划”直接培养了2000余名翱翔学员,同时对学员周围的一大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对翱翔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显示,“翱翔计划”所做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89.0%的学员愿意献身科研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95.4%的学员初步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成长的同时,这个项目也凝聚了一群不断进取的教育工作者,使一批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直接受益,推动了诸多勇于创新的学校乃至区,以特有的视角对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给予特别关注,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经过10批翱翔学员的培养发展,我们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翱翔”,打破教育的边界、教学的边界、成长的边界,让创新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创新化。我希望这些学生走入高等教育学府,在回看自己的“翱翔”经历时,能有发自内心的感悟。我更希望这种基于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会真正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们铭记那种从艰难历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过程中,因探索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在创新的广阔天地里真正翱翔。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北京市政协委员 张毅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 创业 创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