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北京怀柔七旬老人编15万字方言词典 收录6000余条词汇

2017年02月23日 08:50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2月20日,怀柔区,朱宝伦向记者展示讲解他编辑的《怀柔土话儿》。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在咱们怀柔,彩虹叫绛,吃东西叫打尖,带花纹的松鼠叫花了棒槌儿……”71岁的朱宝伦介绍。

这位土生土长的怀柔人,5年前因一次整理本地方言的工作,对方言收集上了心。此后,他遛弯儿的次数多了起来,怀柔的沟沟坎坎也跑了大半,街头巷尾的谈话成了“上心的事”。

5年时间,朱宝伦集录了一本15万字、6000余词条的怀柔方言词典,涵盖节令时辰、称呼称谓、动物植物、民俗礼仪等各个方面。

他给小册子起名为《怀柔土话儿》,他说,通过方言能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希望《怀柔土话儿》能成为一面了解怀柔的镜子。

“这个你们管它叫什么?”

20日午后,朱宝伦回到家,急忙坐到书桌前。他从大衣里掏出黑色笔记本,瞄着上面几行字,敲进电脑里。

这是他5年来的常态。

2008年,从怀柔区桥梓镇政府退休后,朱宝伦参与了镇志的编写工作,方言就是其中之一。4年后,镇志编完了,朱宝伦对本地方言却意犹未尽。

这位出生在琉璃庙镇某偏远村庄的怀柔人,从小听着当地大量极富特色的“俏皮话儿”长大——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怀柔地处燕山南麓,民族主要有满族和汉族,语言习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传承至今。

“我没什么别的长处,能在自己喜欢的方言上做点事也好。”2012年,退休在家的朱宝伦开始收集整编怀柔方言。

方法主要是,跟他人聊天。从此,他遛弯儿的次数多了,一有机会便拉住边上的人“开聊”,话题总离不了方言。

老伴常女士回忆,无论饭局还是访亲,丈夫总会拽住他人问个不停。词穷的时候,干脆随处一指,“这个你们管它叫什么?”他对别人的谈话内容也十分警觉,一旦听到音似方言的词句,“耳朵就都能竖起来”。

住院期间也不忘收录方言词汇

2013年起,平日“喜欢与人逗闷儿”的朱宝伦,做了民政部门的婚姻家庭调解员。除了化解家庭矛盾,在东家长西家短中,他也收下不少“宝贝”。

朱宝伦回忆,在一次调解中,无意间听到对方说了个“棒影带”,听起来像是方言,就记在心里。事后询问才知道,它指的是玉米秧上的一种病,块状,在怀柔其他地方也被叫作“荏头”。

家人介绍,有一次,朱宝伦跟团去白桦林游玩。其他人都跟着导游,唯独他寻到看山人,跟人聊了半晌。道边儿的野草,山间的林木,都让对方用方言说了个遍。

住院时,他也不闲着。邻床的病友女儿前来探望,打电话随口说了一句:你亥(音)哪儿呢?挂断后,朱宝伦便凑上前,问“亥”字的含义。对方告诉他,这是“在”的意思,是她老家的一句方言。为了核实,朱宝伦又向对方的家人确认,并记下其老家所在地。出院后,仔细抄在笔记本上,一个词条才算落定。

收集到的方言词汇,也有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70多年来,怀柔区半数以上的乡镇,朱宝伦都辗转生活过。

怀柔乡下有句歇后语,叫黄鼠狼上炕——要拉(落)人。朱宝伦解释,生产队时期要下地干活挣工分,这句俏皮话儿说的就是那些干活利落、能超别人几道垄的人。

“一指禅”键盘上敲出15万字

“随着生活方式变化,有的方言现在都不再说了。我就是想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即便以后不再使用,也能留下点什么”。谈及方言记录的意义,朱宝伦说道。

他举例,以前条件好的农村人家,过年吃不完的肉就放在口小肚大、藤条编的笼子里。想偷吃的猫绕几圈也找不着下嘴的地儿,所以村民就将肉笼叫做“气死猫儿”。“如今条件改善有了冰箱,没人再用肉笼了,这个词也渐渐没人提起了。”

两年前,看着手稿越积越厚,朱宝伦琢磨着,把它们录进电脑存下来。为此,他还专门买了老款台式电脑,并学习打字。“瞅准了键盘用‘一指禅’敲出来,有时一分钟打出一个字,戴着眼镜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如今,6000个方言词条15万字,被他一一“搬”进电脑,占了206页。7个笔记本,十几厘米厚的手稿齐整地码在桌上。从字到词到歇后语,朱宝伦分门别类,划出十五个大项。

“在别人眼里,我可能是萤火虫的屁股——亮不大了,但我还能发光”。朱宝伦说,方言就像生活里的润滑剂,形象、亲切、有趣,但也面临着断层的处境。他想通过记录,捕捉这些带着时代记忆的词语,让这个文化流传得更久远一些。

《怀柔土话儿》方言词条(部分)

冷子

词义:满族方言,雨中夹带冰渣,即小的冰雹

例句:昨天北部山区局部地区下冷子了。

膀爷儿

词义:光膀子的男性

例句:人们的文明意识增强了,膀爷儿越来越少了。

镚子不撇

词义:从不吃亏,铁公鸡般一毛不拔

例句:他可是个镚子不撇的主儿。

一打总儿

词义:一块,一起,把分几次的事情合并为一次做

例句:反正你也去一趟,一打总儿办了吧。

落(lào)秧

词义:一些植物生长期结束,茎叶萎缩

例句:花生都快落秧了。

拌蒜

词义:腿脚不灵便,走路时两腿互相碰撞

例句:他走路早就拌蒜了。

架言儿

词义:打小报告,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例句:都是你给我架言儿闹的,我又挨了一顿打。

倒勺不着两

词义:说话办事不着边际

例句:你倒勺不着两的,我去吧。

概(gái)搂

词义:满族方言,比喻有什么都要,什么都拿,转意为揩油

例句:老张连单位的笤帚都往家概搂。

劳(lào)忙

词义:办喜事时帮忙的人

例句:明天可不行,我给老张劳忙去。

■ 专家说法

保护方言是文化的传承

收集方言并非朱宝伦一人在努力。记者查询发现,2016年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记录汉语方言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不少地区方言使用开始减少,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某类特色文化的消失”。浙江大学语言学副教授李旭平从事方言研究工作近10年,他表示,方言是区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几年,有关政府部门也在保护方言上有所行动,但覆盖面有限。“这种背景下,不少民间人士主动收集当地方言,甚至有人还出版相关书目,这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民间集录成册的方言词典价值何在?李旭平提到,由于民间收集者大多文化程度有限,收集方法和梳理注解难免不够专业,相比于文化研究,这些词典更偏向于借鉴参考。“有关部门可以对这些收集者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记录者。”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方言 朱宝伦 北京怀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