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

2017年02月27日 12:27 | 作者:童有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童有好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的过程,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延伸了制造业价值链,并且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同时,“互联网+”正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正深度融合,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显著,并重塑着制造业竞争格局。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为此,需要紧抓当前“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本文归纳总结了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思路。

fb2a8a69a5db4354a0acecadfe708a5d_th

一、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化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业的升级,是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使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从国际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耐克、米其林轮胎等企业,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从而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维护、客户管理和流程控制等,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制造业再次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较为重视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成功的案例。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仍在起步阶段,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普遍偏低。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使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低端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都不具备足够的服务化转型能力,在价值链延伸、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定制服务等方面仍不足,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产品上附加服务成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模式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模式是依托产品附加服务,即核心技术服务化。如,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尝试不直接向用户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依托飞机发动机,扩展发动机租赁、保养、维修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修理。目前,公司销售的现代喷气发动机中一半以上都签订了服务协议,增加了服务业务收入。

相对而言,我国制造企业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加上没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产品轻服务的现象,在产品上附加服务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制造企业在产品上附加服务动力不足。

(三)研发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制造企业要想站住脚,就必须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抓住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意识到功能设计在产品研发中的重要性,认为研发不再仅仅只是技术改进,而是要在研发中融入设计,使产品功能与外观设计更为和谐统一。此外,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向客户提供产品销售,还提供相关的售后安装服务、使用培训服务、维修保养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等,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约了成本,更增加了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制造业服务化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研发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正成为创造制造业价值创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表明,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中研发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占近40%,总体看,制造业正在从产品导向向研发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导向转变。

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大多数制造企业较为急功近利,对于开发核心技术投入不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较少,关注更多的是短期内如何快速占领市场,设计水平仍较低,尚未形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独创性的产品和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和水平更低,直接影响服务化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四)服务成为制造业价值增值的主要环节

制造业服务化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在产品附加值构成中,制造环节占比越来越低,而服务增值却越来越高。相关资料表明,跨国公司产品生产创造的价值仅占总价值的1/3左右,而基于产品的服务却占2/3。服务化促进了制造业在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上的根本性变革,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汽车产业为例,在成熟阶段,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一般不到5%,而围绕汽车进行服务投资的回报率却高达10%左右。与产品相比,服务的可模仿性更低,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服务提升经营的差异化程度,提高顾客忠诚度和盈利能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出口导向越高的制造业行业,由于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层次较低,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仍然很大,往往不倾向于通过服务化来提高增加值水平。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结构中一般加工制造占较大比重,服务化刚刚起步,只有在制造中积极融入服务,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才能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并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五)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力度更大

服务化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制造企业走向高端的战略必争领域。因此,发达国家重视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制造业服务创新。如,芬兰在2005年就先后部署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等三项工作计划;欧盟把发展“高附加值的欧洲制造”和“知识为基础的工厂”放在制造业创新的突出位置;日本重点营造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行业标准;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更是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战略核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更快。根据调查公司AndyNeely的数据,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如美国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近60%,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一数据不到10%。

近年来,我国在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门槛、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存在一些制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因素,如适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缺少统一的制造业服务化统计口径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计税、税率偏高问题等。为此,需要提高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改变“重制造、轻服务”的思维惯性,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六)“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趋势,使企业内外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在能源、原料、研究开发、生产合作、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程度日益加深,也增加了对金融、物流、广告、咨询、信息、检验、认证、培训、租赁、维修等服务的需求,使服务要素成为制造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便捷化电子商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使服务价值进一步倍增。不仅有许多大公司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服务化转型,众多中小企业凭借云计算、云服务平台,为顾客提供与其实物产品密切相关的服务,甚至是完全的服务产品,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具备了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优势,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传统工业化思维盛行、对“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不足、制造企业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基础薄弱等问题。互联网技术正处于快速升级、持续换代的发展阶段,由此将带来系统兼容、标准规范、升级维护、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和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的融合进程与深度。

二、 实现“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依托互联网提高服务性要素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互联网可突破地域、组织的限制,能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跨领域、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的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等方式,使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商贸物流、金融担保、检测认证等服务性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实物形式生产要素比重逐渐下降,推进制造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基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便捷的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品、服务的交易效率和便捷程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如,通用电气公司通过大力发展资本服务业务,为其工业部门提供发展动力,使“技术+管理+服务”创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70%以上。

(二)依托互联网提高产品附加服务

依靠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将传感器、软硬件系统“嵌入”产品和装备中,提升其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使制造企业实现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变、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转变。如,各种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都是运用传感器及互联网技术,提升硬件产品的功能。在这方面,作为原本是搜索引擎业务提供商的谷歌是最好的案例,通过开发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谷歌的创新更多的是基于硬件设备,包括智能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成为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创新的前沿。

(三)依托互联网实现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推动下,消费者通过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价值链主导权从生产商、流通商转到消费者手中,制造企业的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借助移动终端、网络营销、社交平台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如,尚品宅配通过云中心进行客户大数据分析,对市场进行预测,提炼出用户群共性需求根据,既实现了个性化制造,也实现了批量化生产,板材利用率可达90%以上,节约了成本。

(四)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运维、监控服务

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制造业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工具拉近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距离,通过开展远程运维、监控服务,实现产品运行的稳定性、效应最大化,以实现与其他传统制造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陕鼓动力公司通过在设备上增加通信功能,进行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与其企业控制中心连接,由技术专家诊断,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维修等服务,大大降低了用户维护检修成本,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而且实现了从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工程承包和远程运维服务转变。

(五)依托互联网创新产品营销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向纵深推进以及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正从消费领域向制造行业迅速拓展,从传统的交易平台向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金融租赁平台等拓展和转型,交易效率和便捷化程度正成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为扭转其在竞争中面临的不利局面,进行了战略转型,构建了遍布全球的零配件多级供应网络,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使用培训、维修保养等服务,使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六)依托互联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随着制造业产业链的不断丰富完善,客户需求已从单一的产品向产品+服务方向升级。能否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制造企业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向客户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人员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及系统化的产品整合,进一步扩展业务,实现竞争优势逐步转向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华为公司按照客户需求,构建专业、客户支持和培训服务三大水平化服务体系,并根据行业特点构建垂直化服务解决方案,以及整合渠道能力和资源构建联合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复杂场景的客户需求。

(七)依托互联网实现服务型战略转型

随着成本的上升和竞争更为激烈,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为此,许多知名的大型制造企业重组产业链,不再把加工制造作为经营重心,转而向客户提供产品研发、品牌维护、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等服务,转型为服务提供商,如通用汽车的服务业在整个利润链中已占六成以上。而部分制造企业在推广应用互联网过程中,衍生出信息咨询、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一系列专业性服务。如,远景能源原本是风机制造企业,依托智能风机转型为能源互联网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管理超过1000万千瓦的新能源资产。

(八)依托互联网发展平台化服务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有关产前、产中或产后的部分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外包给其他企业完成,由此,产生各类平台型服务机构,专门为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人员培训、市场销售、融资租赁等服务。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为平台化服务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如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就以较低成本,实现了企业间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组织衔接与互动协同,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信息化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保障、技术交流等服务。

三、 实现“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亟须借助“互联网+”契机,进行服务化融合和转型,实现转型升级,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加快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条件,鼓励制造企业发展相关服务业;支持装备企业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积极拓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对制造业服务化衍生出的信息技术系统解决方案、3D虚拟仿真设计、逆向信贷等新兴服务业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开展试点示范。选取一批在服务化创新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突出特色的试点示范制造企业,及时总结,形成经验和模式,进行大范围推广;引导制造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做好技术支持、故障诊断、检测、维护、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融资租赁、消费信贷、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便利交易过程的服务;加快开展制造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培育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典型案例;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企业开展符合性认定。

第三,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降低税率,解决目前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的税负过重问题;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设立制造业服务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创新,以及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政府采购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跟踪全球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新趋势,认真研究借鉴;支持制造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搭建全球创新网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鼓励和支持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国际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技术、服务外包、会展、货代等重点领域服务外包发展;支持国内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二)制造企业应积极进行服务化转型

第一,强化制造企业核心能力建设。一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二是制订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激发组织成员创造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善于积累资源,拥有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如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等。四是加强企业技术和专利建设,提高面向服务的技术开发能力。五是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使人、财、物、知识和技能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在投入产出、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为服务创新提供支持。

第二,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拟订统一的“互联网+”战略规划,并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成立集企业经营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战略规划;设立CIO(首席信息官),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第三,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实现服务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其前提是把物理设备和相关人员连接到互联网上。在产品层面,通过嵌入信息系统,使产品具有感知、信息传输、控制等功能;在机器设备层面,利用软件技术提高机器的智能和性能,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同和自我管理功能;在车间层面,机器设备之间要互相通信和协作,提高生产线的协同水平;在企业层面,根据供应链情况和市场需求,面向具体的生产任务,实现多个车间、多条生产线之间生产资源的统筹优化和调度;在人与机器层面,实现所有制造系统、设备都与人互联。

第四,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等投入的比重,围绕增强产品功能,再造业务流程,培育新的业务形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远程在线监测和运维等商业模式;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可探索建立财务公司,拓展融资租赁等新业务。

(三)社会机构应做好支撑和服务

第一,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发挥高校、职业教育机构等的作用,设立制造业服务化相关学科,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培育既懂制造业,又懂服务业,还懂互联网运营模式的领军人才;大力发展实训教育,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为服务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提高支撑服务能力。相关服务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对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标准、规范、可共享的云制造服务模式;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电子商务、金融担保、培训教育、融资租赁等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力开拓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互联网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三,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研发和集成,建设生产、检测、认证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协同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大力支持各类公益性、服务型、开放式的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高性价比的服务;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新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网站与公众账号建设、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四、 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应改变“先发展工业、后发展服务业”的落后思想,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观,制造业服务化过程是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没有创新引领很难实现服务化转型。

编辑:刘小源

01 02

关键词:服务 制造 制造业 企业 产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