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许钦松委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新型传播模式

2017年03月02日 13:43 | 作者:成琪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日讯(记者成琪)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传统文化传承是指传统文化在一个人们的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在不同年代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我们除了考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来进行文化创作,也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某一时代的横向传播,也就是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传统文化能在当代得到有效传播推广,并得到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W020170302286420594207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传统文化凝结了优秀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许钦松指出,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三个问题。首先是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普遍存在过于学术化的、远离生活而又束之高阁等问题,使得很多人民群众在受众心理上会觉得其高不可攀。其实是全民娱乐化程度突出,使得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意识淡薄,难以在传播上进行有效的推广。最后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引导行为缺乏创新,而依靠民间社会组织力量又存在力度不足,无法有效整合资源等困境。 

许钦松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今年两会他提交了《重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型传播模式研究》的提案,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在传播平台上要重视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内容的承接性和连续性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原始典籍是书本形式的流传,由于内容量巨大,往往难以在较短篇幅中完整的把某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呈现清楚,这使得很多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播都体量较大。然而,移动新媒体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碎片化,人们关注一条信息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具有了一定的隔阂和矛盾。所以,如何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方式进行重塑显得至关重要。例如,重点性的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个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和短视频的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的APP进行植入都是不错的尝试。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碎片化的传播可能最终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全面客观的理解。但尽管如此,在传播策略上自主的占领阵地仍然非常有必要。政府应该在学术上对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品台上的传播进行更多值得推广的研究。 

第二,在传播形式上要重视与其他文化创意行业的结合,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文化创意行业在当代具有受关注度高、传播力度大、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自发传播,这里面包括综艺节目、电影、动漫、网路游戏等等。事实上,这些文化创意行业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IP作为发挥创意的基础,才能摆脱目前很多国内的文创产品大量抄袭外国创意的情形。而博大的传统文化恰恰可以成为其传播的原始IP。例如,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等,使得诗词成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在大众里掀起了热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又例如,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网络游戏《天下3》、《仙剑》等等,使得年轻一代在投入大量时间玩网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潜在熏陶。另外由传统文化改编的电影、根据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动漫作品,具有中国风风格的流行音乐、植入传统中国画元素的时尚衍生品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行业结合的优秀范例,国家应该有条件的对于这类项目进行资金、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在传播技术上要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在传播领域,各种商业产品利用这些技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形象,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目前,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各种科学技术并没有过多的涉猎,使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产品仍然停留于沉闷的书面形式。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优秀文化知识的视觉表征,也就是创造一种具象式的知识转化,实现从文本到图像的“视觉变形”,即以各种视觉符号来诠释和重构传统典籍中的文化思想。同时,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文学艺术界与不断变化的先进视觉艺术的融合,使得各种表征的视觉技术工具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所用。 

代表委员小资料: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至今,1992年起被评聘为一级美术师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播 许钦松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