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王二虎:特色和产业引领文化古镇的出路

2017年03月11日 22:16 | 作者:顾书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认为:特色和产业引领文化古镇的出路

文化古镇,最忌复制和同质化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顾书亮)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生活写进中央文件。这种“乡愁”,带火了“湖光山色两相和”的乡村风景,烧旺了“花样繁多风味足”的乡村味道,引爆了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韵味的乡村游,唤醒了一个个沉寂多年的特色文化古镇和村落。

t01ae7cd90fe832686f

然而,民俗古镇繁华表象背后却存在着禁锢其长远发展的“暗疾”。“大众旅游时代让民俗古镇并未在发展与竞争中百花齐放,而是一窝蜂而上,陷入了‘复制+粘贴’的同质化窠臼之中。”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指出,民俗古镇真正要发展,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忌讳的是复制和同质化。

如今的古镇古街,无一例外都是石板路加小木屋、砖房加小青瓦。店铺门口的露布迎风飘展,招徕顾客。手工艺品店里的纪念品似乎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同样的帽子、同样的手链,在丽江古城见过,在西安大雁塔周边见过,在重庆磁器口见过,在周至水街见过。至于小吃,更是千篇一律:臭豆腐、凉糕、麻花、酸奶……千人一面的古镇样貌,复制粘贴的运作模式,让古镇旅游成为“一次性消费”。王二虎指出,古镇旅游要做好吃、喝、玩、乐等一条龙配套设施,而不是配个观光车仅让游客坐在车上走马观花式的在古镇里停留半个小时。“许多开发商为了更快地营利,在没配套好相关设施的情况下,进行招商开放,游客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文化古镇应是一部深遂的历史画卷,游客们在文化古镇中行走,追忆风雨沧桑,感悟风云变幻,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文化古镇。目前大多数的文化古镇建设没有深挖文化内涵,反而体现出了建筑格局现代化、餐饮品种他乡化、管理服务商业化、观光游览快捷化,导致古镇不“古”,现代气息浓厚的尴尬局面。

“文化古镇建设应避免同质化。”王二虎认为,如何建设开发好民俗古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文化古镇建设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保护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充满独特历史美感、传统民族文化风格的建筑文化;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学习借鉴先进文化古镇建设的经验,坚持‘一镇一策’、‘一镇一模’的原则,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规划,科学定位,实行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彰显地域特色,保存当地历史文化记忆,防止‘千镇一面’。”王二虎说,“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突破单一财政投入的困难局面,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配套设施建设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把农业、餐饮业、手工业、乡村特色与古镇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对基础设施环境进行改造,给现代都市民众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体验,带动古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王二虎还指出,“在文化古镇建设中,要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培育独特文化风情,充分发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并组织专家学者、民俗顾问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当地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梳理,发掘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资源,维护文化脉络,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物质消费或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从而形成具有本土内涵的特色旅游,提升文化旅游古镇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古镇 文化 特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