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问“淇”哪得清如许——一条北方河流的生态保护经

2017年03月21日 19:11 | 作者:孙志平 李钧德 张兴军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李钧德、张兴军

全长仅百多公里的一条小河,却常年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水质;年均流量虽然只有个位数,良好生态却催生出上万亩河流湿地——问“淇”哪得清如许?带着这一问题,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淇河两岸。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十多米宽的河面上波澜不惊,一片寂静。水浅处,颗颗鹅卵石宛然入目,河中间则深难见底,水清如碧。沿市区一侧岸边的风貌带上,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休闲市民,或慢跑骑行,或驻足拍照。

发源于山西省的淇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支流,全长165公里,其中在鹤壁市境内83公里。监测显示,鹤壁淇河多年来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水质标准,境内沿河的两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100%。2014年下半年以来,河南省环保厅9次公布的河南省辖市城市区内60条河流季度水质状况,淇河水质8次排名第一。

鹤壁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殿民介绍,淇河名声在外,早先是因为诗歌文化。根据考证,现存历代诗人吟咏淇河的诗文多达1000余首,仅《诗经》中反映淇河流域风土民情的就有39篇,占其诗歌总数的八分之一。“如今,由于淇河优良水质的名气越来越大,由此形成文化和生态辉映、一河清水一河诗的局面。”

淇水汤汤,何以清流至今?鹤壁市市政府副秘书长、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主任裴文顺告诉记者,淇河虽小,却是鹤壁人的母亲河。多年来,全市上下持之以恒重视淇河保护,并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保障体系,涵盖政策法规、组织架构,乃至日常监督等方方面面。

按照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鹤壁市将辖区内的淇河分为三部分,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和保护:上游原始生态段开展生态绿化,以减少水土流失;中游滨河城市段实施雨污分流,着力管控污染隐患;下游田园风光段则农耕结合,种植了大片果树精品林。不完全统计显示,沿河先后关闭或拆除养殖场近百家,近5年来共完成流域绿化13.98万亩。

张弛有度的治河护河“组合拳”之中,市、县、乡、村的四级管理体制尤为值得一提。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督查科科长葛玉庆介绍,为破除常见的“九龙治水”误区,市里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淇河生态保护建设领导小组,专职负责协调督导考评全市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沿淇河县区和有关乡镇、办事处也分别设立相应组织机构。即使最末梢的沿河村庄,也选派有专职护河员。

在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办事处下庞村,正沿淇河岸边巡护的王香妞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护河工作已经3年多了,每月工资1000元,主要负责周围两公里范围内河段的日常巡护。

裴文顺表示,淇河独特的四级管理体制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逐渐摸索磨合形成的。这从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前身的名称变化可见一斑。

“早在2002年,鹤壁市开始设立相关机构,当时叫‘淇河综合开发指挥部’。几经演变,2005年又把当时的‘淇河开发办公室’更名为‘淇河生态保护与开发办公室’。2012年,又定名为如今的‘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裴文顺说,“十年之间,从只谈开发没有保护,到后来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再到如今的生态建设,淇河办的名称之变折射的是治水理念的不断提升。”

久久为功的治理保护,不但保证了淇河优良的水质,而且还在年均流量不到5立方米/秒的有限条件下,催生出一个面积达1.2万余亩的河流湿地。监测显示,目前淇河沿岸野鸟种类已增加到150余种,其中数十种为近年所新见,已经查明的淇河鱼类达64种,成为河南省鱼类种类最多的河流。诸如茭白、慈姑等通常见于南方的一些水生植物,也开始在湿地茁壮成长。

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介绍,由于沿岸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14年淇河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淇河正日渐成为本地市民和周边游客观光休闲的良好场所。2016年年底,亚洲开发银行1.5亿美元的贷款项目也正式签约,将用于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

“生态优势、环境品牌正为鹤壁带来优厚的‘绿色福利’,也更加坚定了鹤壁人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今后全市将一如既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淇河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淇河。”范修芳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北方河流 生态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