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乡村医生有保障,健康乡村才有希望

2017年03月23日 15:27 | 作者:张立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提出《关于对村卫生室投入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提出《关于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养老制度,筑牢三级医疗卫生网底》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提交了《关于将乡村医生统一纳入社会保障的建议》……保障乡村医生权益以促进乡村医疗的发展,成为两会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声音。(3月22日 《京华时报》)

他们是最底层乡村群众健康的“保护神”,但劳累一辈子却为老来生计发愁,他们有的头顶“最美乡村医生”光环,有的也确实因医技不佳致人伤残甚至死亡。当建设纵向到底的健康医疗保障体系是健康中国庄严承诺时,那些乡村医生在健康乡村中的守护神角色不应该被忘记。

与那些在编的医生相比,这些乡村医生数量庞大,但却未能纳入财政保障编制,他们只能靠单一的医疗收入维持生计,如果再遇到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更是入不敷出、倾家荡产。在一些乡村医生看来,从事乡村医生,是年老、无其他技能的“被迫”选项,这无疑削减了乡村医生本应有的价值。

针对老乡村医生的呼声,也是建设有保障的乡村医疗体系所需,目前,一些省份已经着手为具有一定医龄的乡村医生提供最低生活补助,但有的地方还处在只听政策脚步响,却始终不见真金白银补助的落实,即便有的省份已经落实补助,有的补助也少的可怜,这让不少乡村医生(赤脚医生)有些焦虑。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赤脚医生已进入古稀之年、耄耋之年,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再延迟,可能会使不少老乡村医生无法享受到应获得的尊重,也可能让这些老村医带着贫病和失望离开。

曾经为中国乡村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代课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入编,而乡村医生却仍然徘徊在生活无保障的边缘。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多次提出保障乡村医生的建议,呼吁应该为那些贡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此才能给老村医们以慰藉,让新村医们看到希望,收获动力。

其实,早在1981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国发〔1981〕24号)》(以下简称“1981年24号”文件)中指出,赤脚医生与民办教师应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但这份文件在不少地区并未能得到彻底落实。除了一些地方财政资金紧张之外,更多的还是对乡村医疗健康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所致。而这个被乡村医生被奉为上方宝剑的文件,也已于2016年失效,让乡村医生本来引之为争取权利的根据最终丧失。

村医生是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困扰,建设相对稳定的乡村医生队伍,应该建立完善覆盖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培训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让乡村医生医术不断提升,能有力抵抗执业风险。对于乡村医生来说,不但要让他们看到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应首先让他们获得最基本的稳定感、归属感。在医疗制度改革时,同样应该适度考虑乡村医生利益,使乡村医生执业有技能,生活有保障,养老无顾虑。

部分老村医的坎坷命运,已经直接影响着青壮年村医接棒乡村医生队伍的热情。加之人们对金钱的热衷,更加剧了乡村医生队伍的流失。一些青壮年乡村医生或改行,或打工,或兼职,乡村医生队伍将难以维继,健康乡村就失去了最基层也最及时的健康链条。乡村医生流失事实必须引起重视。在全面建设纵向到底的医疗保障体系时,一旦乡村医生的基础发生松动,健康乡村也就随时面临无医可治的窘境。

尽管城市化的不断强化,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农村人口占比依然维持着较大比重,而广大乡村群众的健康,也有赖于更多数量可观、医技精湛、医德优良的乡村医生队伍。给老一辈乡村医生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不是国家的犒赏,而是对乡村医生应获得的认同与尊重,更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健康乡村、健康中国的必须。这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完成对乡村医生的兜底保障,完善制度使乡村医生执业更安全、收入有保障、风险可防范。如此,健康乡村才有希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乡村 医生 健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