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三十六年荒野人生 坚守最美精神家园

2017年03月27日 14:35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南宁3月27日电题:三十六年荒野人生 坚守最美精神家园——记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

新华社记者熊红明

凌晨四点,南方喀斯特山区清风习习。

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二楼的灯亮了,潘文石在一片虫鸣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三十六年来,潘文石在崇山峻岭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研究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动物的复杂关系。如今已是八十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 

近日,新华社记者与潘文石进行了一次访谈,这是他在时隔二十年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与大熊猫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潘文石坐在书桌对面,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还有鼻梁上标志性的大眼镜。

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开始研究大熊猫起,潘文石与大熊猫在荒原野地生活了16年,倾注了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浓郁的情感。

“人类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运动以来,拯救大熊猫一直是这场运动的旗帜。”潘文石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学者提出“竹子开花让大熊猫死亡”的说法。随后,全国开始掀起拯救大熊猫的热潮。

竹子开花是否真的会让大熊猫面临生存威胁 

十几年研究的成果,让潘文石心知,竹子虽然开花了,但没有一只熊猫因此饿死。

“竹子开花是事实,但绝不会让大熊猫灭亡,我在野外跟踪它们很清楚这个情况。”潘文石说,过去200多万年来,大熊猫一直在山野里靠吃竹子繁衍生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竹子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开花,熊猫并未因此灭绝。

“作为科学家,面对谎言和伪说,我不能装聋作哑。”潘文石逐级找林业部门,拿出证据想说明竹子开花是自然现象与大熊猫死亡没有关系,但得到的答复是“别人可不是这样的观点。”

随着保护热潮不断升温,大量资金投入到饲养场建设中,原本生活在荒野家园的大熊猫被送进饲养场。

“这样做会把大熊猫推向死地和绝境。”潘文石说,把大熊猫抓了关起来,只会让本就濒临灭绝的物种处境更加艰难。

潘文石决定向相关部门写报告,提出: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原因,人类砍伐才会让它们陷入绝境;反对人工饲养野生大熊猫,那样做会破坏它们的种群结构,还可能导致野生繁殖困难。

报告很快获得重视,错误的保护行动被纠正,而潘文石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了不听话、不受欢迎的人。有人提醒他:“这样唱反调,对你有什么好处?还得罪人!”

对此,潘文石回答:“说假话,做不了好的科学家!”

敢说真话,源于他对大熊猫真挚的爱,也源于他在荒野里扎实和艰辛的付出。

1982年3月20日,潘文石在卧龙山区追踪大熊猫时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紧急中,他抱住了从岩缝中横生出来的杜鹃树。树枝折断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

性命保住了,但猛烈的撞击撕裂了潘文石的肛门。由于无法进食,他每天只能靠一勺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维持生命。

“真是太难了!在荒山野岭,这么困难的时刻,没钱去医院,也没有人安慰我、照顾我……”潘文石说,在几乎就要绝望放弃时,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为什么要选这么艰难的路呢?我是不是也到海外去?”

很快,他收到了父母的加急电报:“很多人到海外是为了镀金,既然是镀的,就不是真金。望你更坚强些,渡过眼前的难关。你会变成一块真金!”

父母给予潘文石巨大的力量。一个月后,被病痛折磨消瘦的他爬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高山,去为大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

30多年后再次提起那次受伤,潘文石依然心绪难平。面对记者,他沉默了几秒,深吸一口气后才缓缓地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我回答,因为在野外工作,与我所研究的动物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潘文石认为,要研究大熊猫,就要与野生大熊猫种群在一起;要保护大熊猫,就要想方设法使它们能在自然栖息地繁衍下去。因为他坚信,大熊猫应该快乐地生活在荒野家园,让它们在野外经风雨、见世面,自己觅食,自己寻找爱情、追求伴侣,在野外生、在野外死——这才是大熊猫该有的生活。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潘文石 大熊猫 保护 荒野人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