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对话沪上民间收藏者:最大的担忧是后继无人

2017年03月28日 14:11 | 来源:解放网
分享到: 

 图片说明:说起自己近40年来收藏火柴的经历,李涌金有说不完的故事

图片说明:说起自己近40年来收藏火柴的经历,李涌金有说不完的故事

如今,热衷于收藏的上海市民越来越多,收藏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对于他们来说,收藏与藏品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这些爱好收藏的市民普遍面临各种困境,比如缺乏存放场地以及妥善的保管维护等等。另外,他们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藏品的继承者。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采访一批沪上社区里的民间收藏者,听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与忧。

收藏火柴7000余件,最大愿望是能建个火柴博物馆。

除了收藏,他更乐意做火柴文化宣传者

家住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的居民李涌金是个火柴收藏迷。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火柴,至今已经收藏了7000余件来自世界各国的奇异火柴,他的家俨然成为一个万国火柴博览会。而与他家一条苏州河之隔的对岸,在上海火柴厂原址上建设起来的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里也展出了李涌金500多件藏品。

李涌金介绍,周家桥地区曾经聚集了一大批工厂,如天原化工厂、申新纺织一厂等等,这里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火柴盒就像小百科全书,从它们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企业的发展轨迹。”

在李涌金的“火柴王国”里,火柴盒的造型各异,比如三角形、六角形、圆柱形、菱形等等。材质也多种多样,有银、铜、锡、铅、瓷、木、竹、骨质等。火柴梗也是长短粗细不同。他的美国长梗火柴像筷子一样,有28厘米长。还有荷兰的风车造型火柴、日本的鱼网纹对襟衣服造型火柴、北爱尔兰餐馆专用的大厨造型火柴等等。除了外观各异,李涌金还收藏了不同用途的火柴,如加了防潮涂层,用于海上救险的抗风防潮火柴,也有添加了中药,拔火罐时能治病的药用火柴等等。

今年66岁的李涌金收藏火柴盒已有近40年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有名的火柴厂。一切和火柴有关的东西都能引起李涌金的收藏兴趣。一只黄杨木雕刻的火柴匣让李涌金视作珍宝,其造型古色古香,上面还雕刻着一首诗。“清末明初,火柴是皇宫贵族的专属用品,当时为火柴制作了很多像这样精美的保护套。”李涌金说,这只火柴匣是三十多年前他从北京的古玩市场淘来的。卖家开价不菲,李涌金咬了咬牙,用相当于当时一个多月工资的价钱将其拿下。

李涌金说,如今火柴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他希望留住那个时代的影子,让后人知道火柴是什么样子。于是前些年,他研究起了火柴的变迁和人类取火的历史。他到处收集原始取火器,如火镰、火石、取灯、阳燧等。多年来,李涌金写下了400多篇相关的研究文章。2006年,他的研究被汇编成书出版,名为《奇珍异藏话火柴》。

这些年,李涌金边收藏也边思考,其中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家庭收藏走向社会。近日他受到居委会邀请为社区青少年讲述火柴的历史,李涌金告诉记者现场反响不错,今后还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了解火柴,甚至连它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如果未来能建个火柴博物馆,我愿意无偿提供我的藏品。”李涌金十分乐意做火柴文化的宣传者。

收藏堂吉诃德工艺品,是他毕生的追求

 图片说明:谢厚平在西班牙一工艺品店门口与堂吉柯德卡通形象合影

图片说明:谢厚平在西班牙一工艺品店门口与堂吉柯德卡通形象合影

 图片说明:谢厚平从跳蚤市场淘来的铜钟

图片说明:谢厚平从跳蚤市场淘来的铜钟

除了收藏,他还愿意尝试自己动手制作。

家住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居民谢厚平是一位旅居西班牙长达28年的华侨,只要一聊起堂吉诃德,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初次阅读《堂吉诃德》时懵懂的谢厚平,现已成为一位堂吉诃德手工艺品的收藏家。

这件事要从30年前说起。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谢厚平在1986年走出国门去往西班牙。旅居多年的他深深地被当地文化所吸引。只要一有时间,他总是会去西班牙当地的各种工艺品工厂和商店,收集各类旧工艺品。西班牙各地有大大小小的集市,但谢厚平无论在哪个市场,总能看到有关堂吉诃德的手工艺品。堂吉诃德成了无处不在的西班牙“形象代言人”。这给了谢厚平启发,不如就把“堂吉诃德”作为自己收藏的主线。

每到周末,谢厚平总会早早地赶去当地的跳蚤市场逛一逛,只要发现新的堂吉诃德手工艺品,他都会收入囊中。去年回国前,谢厚平将自己“淘”到的一口重达近20公斤的大铜钟带了回来,铜钟的顶部雕刻的是堂吉诃德骑着瘦马,挥舞着长矛和盾牌的形象,旁边还有一只猎狗。整件工艺品就是对《堂吉诃德》一书里人物出场时的情景再现。如今除了收藏,谢厚平还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

谢厚平告诉记者,他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举办堂吉诃德民间收藏展,将自己的堂吉诃德收藏品和心得,分享给那些堂吉诃德迷们。

集邮五十载,盼望后继有人

 图片说明:每天,老王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收藏

图片说明:每天,老王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收藏

除了收藏,他更重视历史与传承

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有一位集邮爱好者名叫王怀成。年近七旬的他从十几岁就开始藏邮,家中收藏的邮票早已数不清。“我很享受集邮的过程。”王怀成告诉记者,他和邮票结缘还要从小时候说起。“当时花两三分买一本小人书,书内贴有邮票,我就剪下来,洗掉书页和胶水后把邮票收藏起来,慢慢地越收越多。”

集邮几十年,王怀成把这些收藏视作珍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家中曾经遭遇了一次偷窃,十六本集邮册不翼而飞,许多珍贵邮票为此遗失。这件事一度让王怀成心灰意冷,但他还是没有选择放弃集邮。

今年大年初一时,鸡年纪念票出售,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在邮局外排队,和朋友轮流通宵,终于得偿所愿。王怀成介绍,像这样排队购买邮品每年至少要有二三十次。

排队辛苦,整理更费时间。王怀成要将邮品一一归类塑封,每一样收藏品都加上注解说明。为此,他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邮品背后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这大量的简介都是王怀成亲笔手写的。为了整理,他往往一坐就是一天,有一次还忘了给老伴烧饭,爱人见他沉醉其中便提醒他,“老头子,阿拉好吃饭了伐?”王怀成这才发现天色已晚,赶忙去烧饭。

王怀成告诉记者,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些收藏品后继有人。“小外孙在读小学三年级,虽然还小,但平时看我整理邮票,他也很好奇。”王怀成说,邮票虽小,也蕴涵着文化,希望将来小辈们能传承下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沪上民间 收藏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