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强国建设

2017年03月29日 14:39 | 作者:洪银兴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结合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深入阐述,是对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升华,是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路径的高度概括。

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两大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新发展理念指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

通过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是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是补齐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短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协调发展,要求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次是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通过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了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把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多样性的生物、绿色的环境看作宝贵的生态财富,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力研究的三个层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发展,就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功能是寻求发展的动力。在生产关系层面,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寻求发展动力。在生产力层面,则是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寻求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成为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突出出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经过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传统经济要素的推动力出现衰减是不可避免的。但应看到,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还包括技术、结构、效率等。在现阶段,虽然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供给侧的推动力在减弱,但技术、结构、效率等方面的动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效率提高等都还有巨大潜力,而且是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动力是创新的驱动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供给侧的其他动力如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也需要依靠创新才能充分激发出来。现在,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在世界上的位置已从跟跑并跑提升到并跑领跑、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争取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发展 经济发展 理论 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