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金融服务回归制造业动真格了

2017年03月29日 15:43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经过近两年去杠杆,中国金融“脱虚向实”的转折点从去年下半年逐步显见。做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中国不缺资金,但对《意见》实施的监管与评估,对金融机构“赚快钱”的利益冲动冒头就打,必须作为去杠杆的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u=723951979,1398379433&fm=72

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日前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决定为支持制造业强国建设打造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创新符合制造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为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制多层次融资渠道。

《意见》显示的改革开放创新力度,超过以往类似的专项金融扶持政策,“一行三会”作为金融监管者、协调者、引领者的身份进一步突显,金融行业保护者、利益维护者和“金融自己人”色彩进一步淡化。同时,《意见》不是对现有制造业的“金融普惠”,限制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淘汰“三高”产能的鲜明指向,与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去产能任务高度契合。

关于支持哪些制造业以及支持的措施,《意见》作出了清晰界定和陈述,发力方向十分明确,制造业内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可以对号入座。创新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类制造企业、中小科技型制造企业被标定为支持重点;商用大飞机、民用航天、半导体芯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核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等一批国际领先或走在国际前列的“中国制造”,成为支持重点;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的研发制造,以及带共性、跨行业的基础生产工艺研发,将受到重点“金融关照”;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公共检测、试验平台建设等成为金融支持新方向。

《意见》的一大亮点,是把各类金融机构由制造业企业的单纯放贷对象,转化为捆绑式“利益共同体”。譬如,制造业科技创新从想法变成市场畅销产品通常周期很长,而从事创新的又大多为资金短缺的中小科技企业,以往,这类日后的明星企业只能依赖风投融资,而风投的一个特点是缺乏长心,故此这类企业在资金上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顿”。现在,为破解这类企业长期未解的共性融资难题,《意见》破天荒允许金融机构与放贷对象实施投贷联动,即一期信贷到期后转为金融机构在放贷企业的股权,续放二期贷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多次施行投贷联动,直到放贷对象上市而金融机构再行套现。

《意见》的另一大亮点,是支持位于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大型优势制造业企业组建财务公司(准金融机构),构建大企业融资平台,为产业链上游企业提供技改融资和设备租赁,为下游企业提供买方信贷,为终端产品市场提供融资租赁和消费信贷。同时允许优势制造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产业链内产学研企业和机构,提供票据贴现,应收账单、仓单、保理单、信用证质押融资等。金融机构为做强制造业能如此“自我割肉”,放在以往哪怕是一年之前,都是不敢想象的,放在世界范围看,如此大力度举措也属少见。

2008年美国金融因长期“脱实向虚”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金融近年来也越来越“虚”,并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达到一个历史峰值。好在中央头脑清醒,赶紧踩了刹车,经过近两年去杠杆,中国金融“脱虚向实”的转折点从去年下半年逐步显见,今年1月和2月全国贷款的六成放给了实体经济,其中直接放给制造业的又占到六成,这个六成中有一半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这是近八年来闻所未闻的成绩,令人欣喜。

总体看,做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中国不缺资金,但对《意见》实施的监管与评估,对金融机构“赚快钱”的利益冲动冒头就打,必须作为去杠杆的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 金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