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归属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

2017年04月01日 10:11 | 作者:艾振强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亲和力和归属感是吸引人才关键要素

虽然各地推出了各种政策,但是对比之下,优劣就区分开来了,当前及今后的人口争夺,狼多肉少,近乎零和博弈,政策不给力的城市在竞争中很可能不敌给力的城市。

QQ截图20170401101037

1、 只瞄准高端人群,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少城市出台的政策都瞄准高端人才。

比如海南,瞄准了110万“候鸟”中的精英,各市县通过在报纸、网络媒介上发布公告,鼓励候鸟人才毛遂自荐,并组织工作人员张贴公告、发放信息表等各种方式,按户走访建人才库,积极留住候鸟型人才。

这样的方式也确实有一定效果,比如经文昌市人才办多次上门邀请之后,针灸专家吴瑛(退休前是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曾担任硕士生导师)终于决定与文昌市中医院签订劳动合同……不过,总体上来说,规模十分有限,东方市一年的时间才建立40名候鸟型人才库。万宁市人数更少,只有约20名。

郑州市更给力一些,自2013年9月,河南省就开展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最近两年吸引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2015年,郑州又公布40条优惠政策,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给国内外顶尖人才给予100万元安家费,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80万元……

还有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类似政策。我认为,引进高端人才没错,但是只瞄准最顶端的一小撮,最后未必能如愿。高端人才确实能够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但是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光有顶尖人才,下面没支撑,顶尖人才也呆不久。

去年郑州一百强房企总裁即跟我说,虽然公司拿出了很大的诚意,开出了足够有竞争力的薪水,但是还是很难招的到人才,最后只好妥协,让新招的人才(互联网业态方向)在北京工作,只要一个月到郑州几天即可。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海里的一条鱼,你非得把他拉到池塘里,根本容不下,即便这个池塘足够大,但是也还有海水和淡水的区别。比如一个互联网大牛在北京年薪100万,某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地方花150万年薪挖,薪水似乎提高了不少,但是如果他在那里呆几年,再回到北京,可能100万年薪都拿不到了。

2、 深圳、武汉、成都、苏州最有可能胜出

武汉市领导认为,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但“人为”的方式将决定结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 一定会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和平台做事情谋发展,优惠政策对吸引人才有一定的效果,但能够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自然、工作、事业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北上广深的房价高、节奏快、压力大,但人才和大学毕业生依然源源不断的涌入,因为大家觉得在这些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年轻人是否愿意留下来,主要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特质,改善住房、交通、教育、落户政策和医疗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但有亲和力的城市氛围才能让人有归属感。

比如,到深圳的外来人口,不会感觉自己是外地人,或者这种感觉至少要比到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外地人要弱,深圳只需缴纳20块医保就能享受综合医保;我去年在成都参加过一个文创峰会,惊奇地发现,主持人念出席嘉宾名字时,市委领导排在风投、创业家之后……这些细节,其实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程度,这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补贴更有吸引力,因为补贴是一时的,而开放、包容、创新的活力,却决定着长期发展。

苏州自不必说。我刚毕业那会,苏州的单位到学校去招聘,211及以上院校毕业的到江苏的企业去工作,当地政府每月补贴500,连续补3年。到现在,政策更加完善,保证既能吸引长江学者、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又能覆盖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跟深圳人才的认定标准(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十分接近。

武汉拥有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具有天然优势,而且城镇化到这个阶段,人才在继续往一线城市涌入的同时也在回流二线。武汉此时提出5年要留住100万大学生,可谓正当其时。

对部署“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明确提出“走进去”“走下去”“留下来”“干起来”四项具体举措,即宣传、体验、落地的具体措施等,全方位支持。全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落户、就业、住房、创业等痛点。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城市工作,前三年是最难熬的,如果三年熬过去了,基本上就会留下来。

此外,杭州也对人才也极具吸引力,据杭州日报报道,2015年,杭州推出了“人才新政27条”,仅一年的时间即吸引人才195.7万,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3万……G20以后,杭州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不少企业在考虑城市布局是,已经将其放在了广州的前面——因为广州是传统商贸和传统流通,它对未来新兴事物的感知没有杭州这些城市来得快。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城市 人口 补贴 深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