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崔奇铭:“误”入“玉”途的大国工匠

2017年04月01日 10:22 | 作者:记者 裴秋菊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在北京东城区的龙潭湖畔,有一家名为“奇石铭刻坊”的玉雕工作室,这里汇集了一批玉雕技术骨干,创作出很多玉雕传世经典作品,成为玉石玉器爱好者和藏友学习、交流的平台。十多年来,奇石铭刻坊通过玉雕传统技艺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崔奇铭创作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印象》

这家玉雕工作室的创始人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崔奇铭,他擅长玉雕人物、山子摆件及小雕件等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曾创作出一批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受到玉雕界广泛关注。

一入“玉”途“误”终身

毕业于北京市玉器厂技工学校的崔奇铭,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小动手能力强,喜欢绘画,对美术颇有天分,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

1979年,初中毕业的崔奇铭抱着这个愿望报考了被称为玉器界的黄埔军校的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经过现场画速写的初试,绘画、创作等复试,崔奇铭从1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入学后,崔奇铭被分在图案班,主要学习绘画、雕塑和玉雕技巧。为了练好绘画基本功,每天晚上用旧报纸悬肘练习工笔勾线,在故宫晾晒古画期间,崔奇铭在故宫皇极殿临摹古画,迎着穿堂风一待就是一整天,因此,一年下来他的绘画技巧和造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技校毕业后,崔奇铭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平素车间,开始了学徒生涯。平素车间工作条件艰苦,要求严谨认真,干活又脏又累,而且玉雕与绘画不同,琢玉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出成绩。“这时感觉到与我考入技校的初衷有很大差距,本想当一名画家,没想到和玉石打上了交道,可以说是‘误’入‘玉’途。”崔奇铭说。

凭借在校学习绘画、雕塑、造型的基础,崔奇铭逐渐掌握了一些雕琢方法。在平素车间的工作中,崔奇铭深深感到知识的欠缺,无论美术理论知识,还是绘画、雕塑技巧都有待提高。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职工大学(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雕塑专业,系统学习中西方美术理论和雕塑艺术,并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与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相结合。

如果说在平素车间的学徒生涯为崔奇铭将来的玉雕设计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职工大学的学习,则让崔奇铭的玉雕技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北京玉器厂期间,崔奇铭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郭石林和宋世义。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崔奇铭的玉雕技艺日臻完善。作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骨干,崔奇铭被选中参加由董文钟、蔚长海、郭石林、张志平等人主持的轻工业部(现为工信部)国家翡翠国宝制作重点工程——“国宝八六工程”,主要负责《四海腾欢》插屏的制作任务和设计资料整理工作。“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不仅学习到了玉雕经验和技艺,也增强了处理雕琢临时情况的应变能力。参与‘四大国宝’的设计制作,是我毕生的骄傲和光荣。”这也让崔奇铭坚定了他的琢玉之路。

去瑕存瑜材料创意雕琢完美结合

2004年至2006年间,崔奇铭先后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北派气质,豪放大气、构思新颖、神形兼备、巧用俏色,形成了庄重大方、古朴典雅、气势磅礴的玉雕风格,在全国玉石雕刻“天工奖”“百花奖”和“工美杯”等评选活动中屡获大奖。由其创作的一批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受到玉雕界的广泛关注。

崔奇铭告诉记者,很多人只看到玉雕成品的精美,却不了解做玉雕的繁琐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藏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收藏玉雕作品,而是更关注玉雕的制作过程,甚至有些客户邀请崔奇铭为其制作玉雕时会要求他把制作流程记录下来保存。

崔奇铭介绍,一件玉雕作品从毛料到成品需要经历多道程序,以其创作的《白发谁家翁媪》为例:拿到毛料后,首先要审料,即相玉、问玉。《白发谁家翁媪》的毛料是一块白绿相间的双色翡翠材料,泾渭分明,种水色都不错,但绿色里面有些黑,上面有些裂纹,如何处理好这块材料让崔奇铭费了很大心思。然后是剥料,去除其中脏和裂的部分,将裂纹和绿色中的黑择干净。接下来是构思,根据玉石的形状找适合的题材,题材的选择要根据作者本人的修养、喜好来决定。比如,如何将两种颜色结合好,做什么题材等。随后就是落墨画稿,一件玉雕作品的完成经常需要经过四五次的画稿。“我画了无数遍,设计了许多方案,三易其稿。”接着就是雕刻,把平面的画稿变成立体的雕刻,经过四五次的画稿、雕刻,逐渐打磨精细,用砂条打磨五六遍后上亮,通过抛光让玉石的质地更好地显现出来。

最终,作品将白色部分雕了一对白发翁媪,夫妻俩盘膝而坐,老翁抽旱烟,老媪点火,老翁享受着老伴的关爱,一脸的幸福均匀写在了笑意中。身旁还雕琢了两只大背篓。绿色部分雕琢了放在背篓里的花果蔬菜、五谷丰登,呈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绿色中有一小块白色,巧雕了一个顽皮可爱、全神贯注看着老夫妇的小童子。整个画面优美、传神、自然、和谐,三个人物各具神态。“玉雕作品就是要把材料的瑕疵去掉,将材料的美充分挖掘出来,《白发谁家翁媪》是材料、创意、雕琢完美结合的典范。”崔奇铭说。

致力于系列作品创作

崔奇铭的玉雕作品继承和代表了北派宫廷玉器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源于传统,又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作品更加追求有创意,运用材料方面更要有独到之处,从容驾驭各种玉雕材料和造型,题材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彩。

他对中国的玉雕艺术有自己的思考,在继承玉雕传统文化的同时,其玉雕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创作大型玉雕山子和人物摆件的同时,致力于成双成对、成套组合或系列作品的创作。在做玉雕设计时,只要材料允许,他一般会考虑系列作品。“如果将作品设计成套,或者几件一个系列,无论是从欣赏把玩的角度还是艺术收藏的角度,其整体价值会得到提升。”崔奇铭如是说。

由其设计制作的翡翠“敦煌印象”系列、《西园雅集》和《瑶池赴会》等作品都是海内外收藏家和爱好者认可的传世艺术精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平对翡翠山子雕《西园雅集》的艺术水平如此评价:“作品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山子雕艺术,有创意、庄重典雅、构图优美、意境深邃、做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评定为当代大型玉雕精品。”不管是做大雕件,还是做只有几十克的小雕件,崔奇铭都会尽力去尝试,设计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技艺,创新当代玉雕艺术。

除了玉雕创作,多年来,崔奇铭对佛教传统艺术心怀热爱和敬畏,用砗磲表现佛教题材一直是其主要命题。其砗磲系列作品《三十三尊观音群像》《十八尊罗汉群像》《慈航普渡》和《龙凤呈祥宜子孙》等深受藏家喜爱。

崔奇铭用多年积累的玉雕经验,以娴熟的技艺,将砗磲这种材料发挥到极致,升华砗磲内在含蓄的美,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崔奇铭看来,传统佛教艺术的创新是时代所赋予的要求,佛教人物的创作根基在于对佛教经典文化的研习和领悟。对佛教艺术最好的传承,就是不断发展,将佛教艺术永远流传下去。如何更好地塑造佛教人物也成为崔奇铭研究的重点。

通过多年的实践他发现,佛像雕刻与人物雕刻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佛教人物题材的雕刻,又比其他人物雕刻更难,塑造的观音应该是慈祥庄重、豁达超脱的菩萨形象,给人一种亲切感,即富于人情味,又不怒自威,表现出庄严之态。这种端庄威仪的神态,不是单纯通过五官的塑造就可以达到的,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悲天悯人的气质,融注佛理禅心。只有具备这种气质,才能使人一眼望去,发自内心感觉到她们的端庄和威严。

“在艺术创作上,既要传承前辈和古人的传统技艺,更要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要从前辈的经验当中汲取营养,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们的作品要适应当代的审美观点,不断发展创新,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崔奇铭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崔奇铭 大国工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