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兰考巨变”激发民族“脱贫之志”

2017年04月01日 15:50 | 作者:王继川 | 来源:求是网
分享到: 

55年前,焦裕禄拼尽一生,发誓改变兰考面貌。55年后的今天,兰考迎难而上,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

兰考,一个曾经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灾荒之地,因自然条件差,曾是中国知名的贫困县。而贫穷,似乎成了兰考人摆脱不了的标签。55年前,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当地带领民众治理风沙,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焦裕禄同志发出了“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焦裕禄同志在他42岁的时候,因为疾病,英年早逝。

斯人已逝,丰碑永存。如果说,一个人能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点什么?那焦裕禄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当年,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改变兰考贫困面貌上,以“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干劲团结带领群众创造了奇迹,以冲天豪情谱写了一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歌。经过三年大干,终于引发兰考巨变。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已是到处可见成片的树林,瓜果连片、企业林立,一座座村庄掩映其间,绿油油的麦田里矗立着一排排的泡桐。兰考那个土沙漫天,地里作物枯小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有一种情,可以温暖千年,亘古而弥新;有一种精神,可以跨越时空,与天地同在。这便是焦裕禄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心里只有群众,惟独没有自己;他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一生,发誓改变兰考面貌,几十年来他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激励兰考人民彻底战胜了“三害”。查风口,追风源,挖泥封沙,栽种刺槐等事迹深深拨动了大家的心弦。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敢于担当、一心为民,焦裕禄用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臂膀,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激发了民族的脱贫之梦。

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追逐梦想的斗志。焦裕禄的脱贫之志从他在兰考工作的470多天里展现得酣畅淋漓,“放下官架子,甘当普通人;不是救世主,甘当铺路石。”他把让兰考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临终前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栽了多少……拼尽一生,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焦裕禄这种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追思。也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兰考人熬过了岁月。

“中国是世界脱贫的典范”;兰考,无疑是这项伟大事业中一颗耀眼的星。这是外媒对我国脱贫攻坚战成绩的肯定。“三年脱贫、七年小康”,2014年,兰考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郑重承诺。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兰考广大干部始终以焦裕禄为榜样,坚持“实”字当头、以民为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参天的泡桐高大挺拔,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烈士陵墓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增色不少。

纷杂尘世间,一辈子坚守,究竟有多难?“为何他心中总是装着百姓,为何他把共产党员的担当看得比泰山还重?拼尽一生,为的就是改变兰考面貌。回顾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辉煌史,正是因为一代代有志之士,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才能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古老的中华民族才能以充满自信的雄姿大步行进在现代化征程上。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兰考巨变为源动力,树立民族“脱贫之志”,实现全面小康,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好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兰考 焦裕禄 民族 脱贫

更多

更多